1.jpg


  山地车这种运动装备非常复杂,因不同的骑行方式和使用者而异。我已经不记得自己曾经测试过、拥有过多少单车,但有一点是清楚的,每台车都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如果你看看去年单车几何的发展状况,就能清楚地知道单车的发展趋势,然而,很少有制造商愿意冒险选择不同的方向。多年来我想过车架尺寸、形状和设计会如何发展,目前市场上还没有关于这个问题的确切答案,我决定在2013年结束时,自己设计一台单车。

  项目初步成形,目标是设计出现代几何的单车,设置上也要跟上现代山地车的脚步,可以用这台单车在各种类型的线路享受乐趣。这个系列的文章一共8篇,我将介绍我的调查结果,还有样车如何成型,以及样车骑行印象。如果你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现在就请准备好咖啡,找个舒服的地方坐下,因为这个系列的文章很长。

  当然,我并不是唯一在想这个问题的人。其他人也在试图研发更多现代山地车型:Mondraker、Nicolai、Mojo和Pole,还有很多其他品牌。这些公司选择了不同的设计方向,有些部分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同时还与市场上的单车很相似,这会让我苦恼吗?并没有,反而坚定了我的想法,我设计出来的单车并不会与市场趋势背道而驰。

  我自己研究单车的一个优势是,我并不是单车制造商,因此我并不需要售卖任何东西。我没有经济方面的压力,可以利用所有时间仔细学习各种参数,然后与其他车型进行衡量和比较。

  有一种说法很真实:什么都不懂,就会被牵着鼻子走。选择几何的时候,我故意不管市场上什么是正确的,什么特点会让单车更活跃。这样一来,我就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每找到一个问题的答案,都会引出新的问题,表面上看似乎设定了规矩,需要学习和理解个别的参数。最后,我发现自己有了好多见解,为我打开了设计山地车的新世界。

  在这个系列的8篇文章中,我想要深入介绍我的成果,并分成以下8个部分。

1.过去21年我的单车生涯,对市场上已有几何的分析(本文)。
2.为什么车架会有这些尺码,身体尺寸与骑行姿势有什么关系?
3.信仰问题:后下叉长度
4.把立长度与骑行的关系。
5.立管角度,立管长度
6.行程和转向角度
7.我设计的样车特征
8.骑行印象

设计理念

  基本上,一开始你会说:单车是个很复杂的系统,上山下山,参数之间会相互联动。同时,车手的重量悬在单车上方,也会对单车运转起到很大作用,车手的重量会转移方向,影响到单车转向。速度、重量惯性、摩擦力和推进力,骑行牵涉到很多物理因素,理解了这些理论能帮你实现更好的骑行体验。

  但还不止于此,车手的体重、身形各不相同,在单车上的重心和冲击受力点分布情况都不一样。更不要说平踏和自锁脚踏会造成不同的骑行姿势:力量在什么地方起作用,需要多强的踩踏力才能让骑行感觉保持连贯一致,这些都不能通过简单的公式表达出来。为了理解这一点,三年来,我的概念车制作了两种版本的尺码标准,被超过30位车手测试过。但在我描述骑行印象之前,必须要解释清楚这个项目背后牵涉到的理论。


2.jpg


  这一切都源于一个简单的想法,很明显,到了这个阶段,可以看到我在单车线条背后下了多少功夫,但打开潘多拉魔盒之后,出现在眼前的比我想象的更多。

过去21年我的骑行历史

  在寻找山地车的过程中,我总是会找到那些很偏门的解决方式,这种做法最终被证明是行不通的。Rocky Mountain RM6搭载前叉,S码Stumpjumper EVO车型配上1.91米的高个子车手,或者花式下山车安装160mm前叉……幸好,这样的搭配不是为了使单车外观让人猜不透,或者博朋友一笑。在每一次的试验中,我对单车的知识和经验都在增加,就算我知道,这些并不是我希望出现在单车上的特征。我拥有的每台新车,或者拿到的测试车,或者市场上的新产品,都会在我心里产生很多问题:

为什么速降车把横最长只有700mm?
为什么小尺码的单车比大尺码的单车拥有更短的把立?
为什么M码单车比L码更不容易转向?
为什么有些制造商的L码单车比另一些厂家的L码更大?
为什么需要更长的把立才能让前轮更受力?
为什么立管够长了还要将座包放那么低?
为什么单车前三角长度会直接与车架尺码挂钩,但后下叉却长度不变?
为什么在每个领域中轮径尺寸选择都是有限的?


3.jpg


较短的前伸量和轮轴距,较窄的把横,偏直的转向角度,这样的单车在10年前比现在更难控制。

  发展到现在,并不是上述所有问题都很重要,当然了,单车的发展不会一直停留在原地。尽管如此,这些问题的数量还在增加,并且让所有车手保持着好奇心,时常去弄清单车的背景和功能,以及车手自己的偏好。很常见的是,如果车手发现了产品的某个怪异的特点,却没有去寻找解决办法。实际上,只需要简单的调整就能获得更有趣、更放松的骑行体验。你只需要花点时间,看几张古老的骑行照片或者几个视频,就能看到特别的地方,总有车手喜欢采取向后靠的骑行姿势,这是单车前伸量较短的必然结果。


4.jpg


  身体抬高超过车头,如果轴距很短,头管很直,这并不是很好的骑行姿势。如果你频繁地前倾让前轮受力,较短的轮轴距、偏直的舵管角度、车手身高腿长的情况下,会造成重心偏高,这种骑行姿势很危险,很容易让你从把横上方翻出去。

  这些年来,作为测试车手,我接触过很多不同的车架设计概念和骑行习惯。开放性的选项很多,每一次出现那么多“为什么”,都会让单车研发者与避震研发者抓狂。单车的几何、骑行习惯或者产品定位,都会存在不同,而这些都在我眼前变得清晰起来:一台单车,总会有特定的用途,某个品牌的制造商并不一定要与另一个制造商有同样的想法或者骑行习惯,但他们的产品可以有同样的用途。并不是每种设计都适用于所有车手,所以我决定给自己的研究充分的自由,将自己的想法运用到自己用的单车上。


5.jpg


所有人看到图片的第一眼,都会觉得不对劲。


6.jpg


一次又一次,我骑着样车出去测试。


7.jpg


山地车还是BMX?那时候制造商不提供更大尺码的单车。

整体参数分析,身材高矮和骑行风格

  我身高1.91米,所有骑行装备加起来总共超过95公斤,如果带上背包,有时候会超过100公斤,骑行方式也越来越激进,让我在骑行时的实际负重更多。同时,我需要有空间安放手臂和双腿。此外,我的体重,加上自身的骑行风格,让单车系统承受着更多外力。所以我很注重增加悬挂系统和其他部件的强度。

  阅车无数的经历告诉我,很多制造商把车型的轻量化放在首位。这种做法并没有错,别的行业有一个著名的例子,很容易理解:如果大部分人都适合穿M码的T恤,从经济角度来看,肯定是优先提供这样的产品。

  作为成年人,我们会接受很多限制条件。

  但是,不同身份地位的人都想买合身的T恤,而我们买单车时也是这样想的。过去几年我有幸学到,对单车有这种要求的不只是我一个。我见过很多身高1.91米以上的车手,他们骑着奇怪的单车,经过各种调整才能适合自己。跟他们讨论为什么会这样,结论就是,作为高个子总要接受这样的不适合。因为你不知道还有更好的选择,毕竟小众品牌不像大品牌那么出名。所以我的样车比市场上其他的单车尺寸更大,我骑着很合适。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自己研发单车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用无数个小时分析过去21年市场上的单车和几何。接下来几周,下一篇文章将会发布出来,我会单独解释各项调查数据,以及这些数据如何应用到样车上。

翻译:轮火竞赛,轮火竞赛拥有翻译后的中文文本版权,请勿转载!版权疑问:87604812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