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出现第一台山地车Mantis Pro Floater之后,山地车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而避震技术一直是大事件,大型厂家花费巨资,做市场调查和研究,甚至要面临专利相关的法律诉讼,他们依然孜孜不倦地创造最理想的山地避震结构。山地车避震的目的是让车轮始终贴近地面,吸收路面上的震动,让车手更加从容。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避震结构需要应对多重外力,不仅是来自地面的冲击,还要处理刹车力和蹬踏力。带着这些想法,市场上出现了最受欢迎的避震系统。

FSR Horst link


2 Specialized Enduro with FSR link..jpg


Horst四连杆避震系统标志性特征是后下叉转点位于后轮尾勾前方,另一个转点在BB后方。


2.0 fsr_horst_link.png


除此之外,后上叉顶端还有一个转点,连接到杠杆式的后胆连杆。这种设计为骑行提供柔顺而积极的体验,减少刹车回馈。


01  2016 Ellsworth Moment全山地车.png

03  2016 Ellsworth Moment全山地车.jpg


这项专利后来被Specialized购买,也有其他公司被授权后采用,但是,目前这个专利已经到期了。Specialized FSR、Ellsworth和Norco都有使用这种避震系统。这类车型最适合高速林道骑行,在暴力刹车时仍然有良好的牵引力。


VPP


157496_00_d.jpg


VPP虚拟转点(Virtual Pivot Point)和DW-Link,这两种避震设计是四连杆的变体,两者都通过一对连杆隔离单车后轴的联动反应。


s1600_DSC01973.jpg


这个系统的专利属Santa Cruz所有,Intense也用这个设计。


santa-cruz-nomad-carbon-cc-2016-black-yellow-frame-stif-cycles-main.jpg


VPP是为了让后避震不影响踩踏效率,同时维持吸震效果。


3.3 VPP suspension.jpg


Santa Cruz旗下的女性专属山地车品牌。


3.1 VPP suspension.jpg


VPP跟DW link相似,不同的是,VPP的两根连接前后三角的连杆,移动方向彼此相反。


DW-Link



DW-Link后三角没有转点,跟前三角连接的是同步移动的两条连杆,一条靠近BB,另一条在立管上方,形成平行四边形。



DW-Link与VPP相似,有抗后尾下沉曲线设计,在避震器行程初段压缩时,提供稳定的踩踏平台,随着单车行程不断压缩,单车会变得更活跃。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Ibis和Pivot,这类车性能很全面,既有稳定的爬坡效果,也有顺滑而主动的下坡反应。Giant Maestro系统使四连杆设计的另一种变体,应用于Anthem系列车型。



Single Pivot



单转点是最简单的后避震结构,包括一条摇臂和BB前上方的主转点。后胆通常直接跟摇臂连接,或者通过连杆,制造更有渐进性的弹簧曲线。



很多大牌山地车厂商使用单转点结构,最有名的是Cannondale、Santa Cruz和Haro。



  这项设计有什么优点?为什么能在市场上存活那么久?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结构简单,活动的部件很少,是所有避震类型中维护最省事的结构,同时很轻量。缺点是这种结构比较依赖避震器的踩踏平台,用力蹬踏会导致避震系统作动,在踩踏路段车手易疲劳,下落差时,避震器压缩后伸展,车手会感受到一鼓往前的推力,有人认为相较VPP之类的结构(有人觉得VPP越下越慢),单转点需要车手的操控能力更出众才能驾驭,但是部分风格粗暴的车手喜欢这种源源不断的推力和刺激,所以香港和大陆有人称这种结构为“单推”。另外避震器作动的过程中,会拉扯链条,造成踏板回击,而且这种结构也有一定的刹车干扰。 

Faux Bar


supreme_operator.jpg


kona-supreme-operator-copy-218447-1-18.jpg


5.3 Kona faux bar.jpg


  Faux Bar是连杆带动的单转点结构,看起来跟四连杆很相似,但转点位置在后上叉上方,主转点靠近BB,通常是在BB后方。后上叉和后胆之间有连杆,这条连杆将带动整个后避震系统。

  Faux避震系统也属于单转点,很有可能引起刹车反馈,但这种车通常都很坚固,有很高的扭转刚性。这个结构可以充分压缩后胆行程,增加骑行的顺滑效果。需要保养的转点很多,但对那些喜欢飞落差的车手来说,可以增加骑行舒适度。Kona车型是这种避震结构的代表,也有很多其他大牌厂家对Faux青睐有加。

Split Pivot


4cdcd-2016-wilsonsl-c1.jpg


Split转点是戴夫•卫高(Dave Weagle)设计的另一种后叉同轴转点结构,跟后轮轴心在同一直线上。


2014WilsonDGRw_CC.jpg


戴夫•卫高在2010年5月取得Split Pivot专利。


6.4 Devinci Split Pivot.jpg


这种结构能在加速、踩踏、刹车时减少避震器压缩。



"Split转点让单车在加速、刹车、压缩避震器时,让车手有更直观的感知,同时还能提供更好的效率、牵引力,使速度更快。”——Devinci Cycles




Devinci和Salsa都在使用Split Pivot设计。


ABP



跟Split转点相似的是Trek的ABP积极制动轴(Active Braking Pivot)。



崔克在2010年11月取得ABP的专利,比戴夫•卫高(Dave Weagle)注册的Split晚了6个月这个系统跟split有无关系,外界很难说得清,据说他们很早就在谈一些合作,但最后散伙了。两种结构基本要点类同,都使用后叉同轴转点。于是戴夫•卫高(Dave Weagle)告上门来了,但是非常可惜,据说当时的法官使用不同的避震器测试了两种结构,发现他们的压缩比等等还是有区别的,最终戴夫•卫高(Dave Weagle)被判定为败诉



ABP 系统能让你在刹车时避震仍然有效


6.1ABP suspension.jpg


6.2 Trek ABP suspension.jpg



Floating Drivetrain


7 GT Sanction Floating Drivetrain.jpg


  GT和Mongoose使用的都是Floating Drivetrain系统以及其变体,这种设计最明显的特点是,中轴和整个作动系统,都在前后三角之前的连杆上,BB会随着避震器压缩一起运动。

  这意味着单车的踩踏效率极高,而且踩踏会引起很大的震动,舒适感较差。连杆设计很复杂,使单车重量增加,性能上会受刹车影响。


Maverick


8 Maverick.JPG


避震器在车架的管形结构里,这样的结构不仅对避震器有很大的限制,而且很难设计出长行程下坡车。


8.1  Maverick.JPG


8 Maverick.JPG


8.2  Maverick.JPG



Maestro 


  2004-2005年之间,Weagle曾经和GIANT谈过合作,积极推荐他的DW-LINK,并建议以此为基础合作设计一种称之为“G+ 技术”的避震结构。2005年,GIANT取消合作谈判,转而推出自主产权的Maestro,号称避震、刹车、踩踏达到最佳完美。Weagle经受不住这种刺激,提出侵权控诉!直到2010年,双方终于达成初步谅解协议,Giant提供给Weagle为他们设计完善避震结构的一个机会,Giant分两笔费用支付给Weagle,分别是60万和40万美元。2012年,Weagle给出的设计Giant不认可,所以单方面给了一笔钱,最后双方不欢而散。


gianttrancewhitebkgrd-1200-80.jpg


第一代Maestro和DW-Link十分相似,五通附近的小连杆长度不同而已,大家要注意,避震器下端当时还未与小连杆转点合并,因为与DW-Link系统太相似了,从而引发了一场官司。


9 Maestro.jpg


2013年Giant推出的第三代Maestro系统


9.1 Maestro.jpg


官司结束后的第三代Maestro,估计是为避免与DW-LINK过于相似,小连杆转点和避震安装点合并了,算是跟DW link相互区分。



下面我们欣赏一下YETI的部分非主流避震结构



2007款303wc,双滑杆设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yeti不愧为山地车的结构设计专家,层出不穷的原创避震结构,每隔两三年就颠覆性地更换新的结构,虽旗下全山地车系列主要使用单转点多连杆避震结构,但YETI一直在长行程车身上做实验,屡试不爽。



2008款303wc,继续改良双滑杆系统。但是滑杆的位置导致上管无法设计得更低,车手的座舱空间狭窄。


yeti303.gif


2008款303wc的后避震运行轨迹,实际上是虚拟转点,后轴的运动轨迹画了个大半径圆形。



p4pb5657380.jpg


2011款303WC周年纪念版,舍弃了一条滑杆,改用短连杆来辅助系统运行,避震器的安装位置也改变了。但是高置的避震器依然限制了上管向低处进化。




管材的形状也发生了变化。



2009款303R,是YETI的次顶级速降车架。yeti是业内唯一一家给同代不同级别速降车采用完全不一样结构的品牌。笔者有幸购得图中同款车架。S码重约5.2kg,在当时来说并不算重。上管的设计开始有意识往下压。



2012年发表的303WC。


maxresdefault.jpg

xlarge_p4pb10162226.jpg


可以清楚地看到滑杆。



2014年底,有人在威斯勒拍到303的测试版本。



大约在2011年推出的SB66,以两只大尺寸轴承作为浮动转点,替代一段连杆,骑乘效果类似于VPP,在行程的后段可取得有力的支撑。



2015版本YETI SB6c全山地车。独家与FOX合作开发的浮动转点。



2016版本YETI SB4.5c林道车架。


部分避震结构运作视频:



  很难判断哪种避震系统最好,因为要考虑的因素太多了,而各种结构的宣传口号也是各说各有理。你自己的骑行风格是什么?是高效的上坡型车手,还是喜欢如水出闸一样的下坡?最好考虑到你经常骑车的地形,多转点需要更多保养时间,单转点则省事很多,这也是单转点覆盖率大的原因。太多转点和连杆会增加单车重量,重量对你来说是否真的很重要?确定你最适合什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当地车行测试,或者参观单车展。

轮火竞赛拥有中文文本版权,请勿转载!版权疑问:876048124@qq.com


文章页脚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