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pg


  没有一篇完整的评测是不包括称重环节的。车子的重量,常常吸引许多关于这个重量是否可以接受之类的讨论。原因很容易理解:重量是一个简单且客观的参数,读者容易理解,并且能够量化。轻的就是好的——非常浅显的道理。


  不过,这个好究竟是好多少?毕竟减重是要花大价钱的。大多数时候,我们可以用克作单位计算,每偷轻一克重量,可能就要多花几块钱。举个例子,把Shimano SLX套件换成XTR套件,重量上可以节省322g,然而价格也要多花差不多1000美刀(算下来大概是3美元轻一克)。


  对比同一类型之内(XC或者enduro)的山地车,轻量化的型号,和比较重的型号之间,差距可以去到1kg左右。你也可以对一款中端车型进行升级改造,同样能扣出大约1kg的重量。1kg究竟有多大的差距呢?


2.jpg





爬坡


  在上坡的时候,克服重力所需的能量,等于上升的高度,乘以系统的重量(车辆、装备和车手的总和)。假设一个普通山地车手的体重是80kg,加上5kg的装备,以及15kg的山地车,那么他的系统重量就是100kg(以上数字均为大概估计)。如果车重增加1kg,那么系统重量就增加1%。完成一段爬坡的时间,取决于功率和重量的比值,所以系统重量增加1%,意味着爬坡时间也增加1%,或者想保持原来的时间则要功率提高1%。对于一段半小时长的爬坡,多1kg相当于时间多20秒(功率不变的情况下)。


  而且,这只是上限。


  Bike Calculator这个网站(http://www.bikecalculator.com/),用一套算法来模拟真实世界中自行车和车手遇到的各种力,包括重力、滚动阻力和空气阻力。大家一般认为这套算法是准确的,同时又不需要输入很多复杂的数据。如果你把车手体重85kg、车重15kg、里程10km、坡度10%这些数据输入到网站,会得到77.86分钟的结果。把车重改成16kg,那么时间则会变成78.62分钟。这相当于0.97%,和只考虑推重比得出的1%非常接近了。但是,如果坡度只有1%的话,那么多加1kg,只会让时间慢0.38%;而坡度是0的时候,时间差更小,只有0.2%。


  这是什么道理?在非常陡峭的爬坡上,空气阻力和滚动阻力可以忽略不计,车手输出大部分的功率是用来克服重力的。所以重量增加1%,就几乎相当于时间增加1%(或者功率增加1%)。但是去到相对平坦的地形,你的速度变快了,重力以外的其他因素显得更加重要。空气阻力和重量没有任何关系。你骑得越快,空气阻力的影响越大,同时重量的影响(占比)越小。滚动阻力则更加复杂一些。增加重量会导致滚动阻力的增加,然而两者之间并不一定成正比。这要看胎压有没有跟着变化。但是滚动阻力确实会跟随重量的增加而增加,所以Bike Calculator给出的结果是,在平路上如果重量增加了,速度也会稍微变慢。


  简单总结就是,增加1%的系统重量(大约1kg),在陡坡上的影响最多就是1%,在没那么陡峭的地形上影响更小。对于平常爬坡和平路兼备的骑行,系统重量增加1%,对平均速度的影响肯定是远远小于1%的,大概是0.5%左右。


  这里介绍一下其他知识,让你更好理解。同样在车手输出250W的情况下,使用不同的链条油,后轮实际得到的功率可以相差4W,也就是1.6%(https://cyclingtips.com/2018/03/fast-chain-lube-that-saves-you-money/)。在陡坡上,速度和功率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说选择好的链条油,能比减轻1kg重量的效果更明显。这就让高级链条油看起来性价比高于碳纤维零件。


  最近的效率测试(https://www.pinkbike.com/news/field-test-5-enduro-bikes-and-1-emtb-face-the-efficiency-test.html)表明,不同车辆之间的差距巨大(最快和最慢的车子成绩差了11%),但是车重对此的影响是很小的。避震结构效率(踩踏弹跳)、传动系统效率和惰导轮对爬坡速度的影响,都比车重要大。

 

3.jpg


  轮组重量对加速有不成比例的影响,不过其影响程度也许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大。





加速


  你很可能认识到,转动重量对加速的影响,比非转动重量要大得多。这是对的,因为在车子加速的时候,轮子不仅需要在前进方向上加速(线加速度),还需要转得越来越快(角加速度)。任何事物的加速,都需要对系统输入动能。而对于一个转动的轮子,你需要提供平移方向和转动方向上的动能(通过踩踏完成)。


  把车挂在停车架上,你就会发现,想要把后轮加速到比较高的速度,你需要对曲柄输入一些能量——这就是角动能。需要多大的动能,视乎轮子的质量:比较重的轮子,在同等的速度下,拥有更大的线动能和角动能。


  你通过踩踏向轮子提供的能量,等于你输出到脚踏上的功率(减去所有其他阻力),乘以输出的时间。于是,从某个速度提升到更高的速度,更重的轮子需要更多的动能。对于相同的功率来说,就意味着更长的时间才能达到所需的动能(加速更慢)。


  准确来说是多少呢?


  因为轮子转动的时候,线速度和角速度之间的关系是恒定的,所以线动量和角动量之间的关系也是恒定的。一个自行车轮子的角动能中的大部分来自于轮子外沿的质量(轮圈和轮胎),花鼓和辐条的贡献可以忽略不计。一条普通的山地车轮胎大约1kg重,而一个普通的山地车轮圈则是500g左右。所以一对轮组就有3kg的转动质量。


  下面列出了相关的方程式,但是中心思想是轮子外沿3kg质量的角动能和轮子的线动能相等。意思是,要达到同等速度,轮圈和轮胎需要的动能,是同等的非转动质量(在车架或车手身上)所需动能的两倍。换而言之,在算动能的时候,轮圈和轮胎是双倍的,所以对加速的影响也是双倍的。



  一个圆环的角动能:


  E=0.5 x M x R^2 x W^2


  其中,M是圆环的质量(轮圈加轮胎),R是轮子的直径,W是轮子的角速度(RPM)。


  但是W是由线速度决定的——V(你在路上的前进速度)除以轮径R。所以,角动能的公式可以写成:


  E=0.5 x M x R^2 x (V/R)^2


  R就被抵消了,变成:


  E=0.5 x M x V^2


  这与平移方向上的动能方程完全一致。所以,对于一个转动的轮子,其角动能等于线动能。所以,这个轮子的总动能就是其线动能的两倍。



  简单来说,轮圈和轮胎上的每一克质量所拥有的动能,是那些没有转动的部分所拥有的动能的两倍。从零开始加速到某个速度所需的时间,等于达到该速度所需动能除以(净)踩踏功率。所以,轮子对加速的影响,是车架、车手的两倍。


  不过,我们讨论的只是3kg的事情。对于加起来100kg的车重和体重,转动部分的角动能,大概只是总的线动能的3%。


  假设你换上了轻量化的轮组,一对下来轻了200g。这对线动能和角动能都造成影响,而且这部分的影响是双倍的,所以效果相当于车架和车手减重400g。对于总重100kg的系统而言,在加速度方面会带来0.4%的提升。几乎无法直观感受出来。


  如果反向操作,又会怎样呢?假如你把1000g一条的林道轮胎,换成1300g一条的速降轮胎,再加上200g一条的真空胎垫。这时就会增加1kg的转动质量。对于总重100kg的系统而言,加速度会因此降低2%。换成速降胎的感受很可能要比2%更加明显,这是因为滚动阻力增加了,不是重量的问题。也就是说,在某些情况,增加真空胎垫的做法,可能比将轮胎换成速降胎更明智。两种做法都会增重,影响都不是很大,但是换胎会明显增加滚阻。


  另一件值得注意的事情是,轮子的角动能和它的直径没有关系。尽管在相同的角速度下,轮径越大角动能越大(角动量越大),但是在相同的线速度下,直径越大角速度越小,于是两者就互相抵消了。这意味着如果你的29寸轮组+轮胎,和27.5寸轮组+轮胎的重量是相同的话,两者的加速效果应该也是相同的。当然了,同等配置的轮组或者轮胎,29寸版本都要更重一些,不过大概就是重100g左右。


4.jpg





下坡


  另一个让人希望拥有轻量化轮组的理由,和非簧载质量有关。这是车轮和其他不受悬架支撑的连接部件的重量。当你的轮组遇到障碍的时候,它会迅速向上加速,在通过障碍后,在避震回弹的作用下,又会迅速地向下加速。轮组向下加速的程度,取决于轮组的质量,以及弹簧的硬度。而这又受到簧上质量,也就是车手、车架和其他受到避震作用的所有部分加起来的影响。


  轮组越重,或者弹簧越软,轮组在通过障碍后向下加速度越小。在速度快和障碍较大的时候,加速度越小,轮子就越频繁地与地面失去接触,导致抓地力下降,骑行更不稳定。这就是为什么对于所有带轮子的车辆,工程师都认为,簧载质量和非簧载质量的比值越大,避震的效果就越好。


  计算一辆自行车的非簧载质量是挺复杂的一件事,因为这包括了许多零件(轮组、轮胎、飞轮、后拨、刹车夹器、碟片、前叉下端、连杆,等等)。而且连杆对非簧载质量的影响要考虑其重量在不同位置的分布。这些是可以测量的,但是要把车辆水平放置,和后避震器解除连接,并且将后轮放在称上。


  我们再次采用大约的数字。在车子后端的非簧载质量大约是4kg,而在前端大约是3kg。假设你换了一对轻量化轮组,每只轮子轻了大概100g——这是DT Swiss EX1700和EXC1200之间重量的差距,同时两对轮组在价格上相差了1964美元。这使得后端的非簧载质量减少了3.3%,前端的非簧载质量减少了2.5%。很难量化这点差距对避震性能的影响,因为除此之外还要看地形、速度和避震设置。话虽如此,我连续比较了不同的轮组,有的重量差距和这个差不多,有的差距更大,但是我都没有感觉出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差别。似乎有更好的方法使用这1964美元。


  对于非簧载质量的变化,你需要作出妥协,而不是在上面砸钱。把林道轮胎换成速降轮胎,再加上真空胎垫,也许一只轮子就增加了500g的重量(使得非簧载质质量增加12.5%-16%),但是多了胎垫、更好的缓震,以及胎压可以降得更低,这些可以盖过避震性能上的那点损失。类似地,把碟片从200mm换成220mm,碟片重量增加25g,转换座增加25g,加起来就是一只轮子增加50g,对非簧载质量的影响(大约1.4%)微不足道,但是刹车力显著增加(大约10%),能减轻手臂的负担,让你更好地享受速度与乐趣。


5.jpg


  有的世界杯车手喜欢碳架和钛螺丝,但与此同时,杰克·雷丁却试过用加了铅块的Nicolai比赛,整车重量去到23kg左右。





更重的车架对下坡来说是好事吗?


  如果说对轮组减重是不现实的,那么换一种思路,对属于簧上质量的车架增重,使得簧载质量/非簧载质量的比值上升,从而提高避震性能,又行不行呢?我在之前做过测试,虽然结论并不具有代表性,不过在车架加了3kg的铅块之后,骑起来确实感觉更稳了。


  当时我这么干是为了提高簧载质量/非簧载质量的比值。不过现在我意识到,更相关的一种因素是刚性簧载质量(车架以及其他刚性连接的零部件)和总簧载质量(车架加上车手)的比值。


  因为自行车的刚性簧载质量是很轻的(大约9kg),所以在车辆遇到障碍的时候会迅速地向上加速。在车手的体重介入之前,加速会持续,所以车子就相对车手发生运动。这样的车手和车辆之间的失联,正是使得山地车避震相比摩托车避震显得如此糟糕的原因。要支撑起车手加自行车的总簧载质量(大约90kg),避震需要足够硬,但是当车子一碰到障碍,车手和车架之间的连接又太松散了,使得对抗的阻力不足。所以,9kg的刚性簧上质量开始快速向上运动,此时避震并未开始工作,直到车手跟随车架一起向上运动,提供足够的阻力对避震压缩,这个时间差才会消失。增加车架的质量,能够使得最初的这个加速变小,让避震更早进入工作,从而减轻车手感受到的震动。这就是为什么电助力自行车在颠簸路况上的骑乘感受更佳,哪怕它们的预压值更低。


  我并不是说,重量大的车子在下坡就各方面都是好的。杰克·雷丁和Santa Cruz Syndicate车队都测试过给车辆加上配重块,不过据我所知,他们都没有继续这种做法。不过我认为,在下坡时用比较重的车架,好处是可见的。我并不会很渴望一台轻量化的速降山地车,除非要我扛着它走上山顶。


6.jpg


  如果75kg的特洛伊·布罗斯南能够从前后220mm碟片中获益,那么你也能。





不要错过这些


  一个常见的说法是,没错,在某个位置轻几克影响有限,但是能减重的地方尽量减重,整台车下来就能节省不少重量了。这或许没错,不过把减重的预算拿来买些结实耐操的零件也是极好的。比如说,宽胎有着更好的抓地力和缓冲能力;大碟片能减轻上肢的负担,让热衰减来得更晚一些;刚性好的前叉在颠簸的地形上有着更好的避震性能。这些东西每个单独看,都不是很重要,但组合起来的话,能够让你骑得更大胆。


7.jpg


  在高难度的爬坡,车重和速度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





一些有理有据的反驳


  我总的观点是,车辆的重量被想得太过重要的,主要因为车重对比车手的体重显得很小,车子多1kg,对于总的重量而言只是1%而已。但是一些场合并不能应用这种思路。特别是在兔跳、抬压、扛车,还有需要控车的高难度技术型爬坡。这这些时候,车子的一公斤,影响要大于车手身上的一公斤。


  另外,在本次讨论中,我将系统总重假定为100kg。如果你的体重远低于100kg,那么增减车重的影响会变得更大。


  最后,我并不是说16kg的山地车和10kg的山地车之间的差别无法分辨,也不是说轻量是不好的。我是说,从数据上看,减重的效果可能比你想象中要小,而一些比较重的零部件在下坡方面的优势则是能感受得到的,更不要说它们一般还更加可靠、更具有性价比。


翻译:轮火竞赛  请勿转载!版权疑问:87604812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