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pg


文字:马特·拉格(Matt Wragg

图片:撒切尔·克朗克(Satchel Cronk&汤姆·理查德斯(Tom Richards


  现在,车架的前伸值变长了,于是我们对于后轴距长短的观念也应该开始改变了。


  众所周知,后轴距会影响车辆的操控。哪怕是UCI规则这样枯燥乏味的官方文件,也清晰地表达了后轴距长短有什么影响。看网上的讨论和商家的宣传,你还以为背后有什么神秘的黑魔法。


  UCI技术规则这样写道:“如果前/后轴距过短,车辆的稳定性会下降;如果前/后轴距过长,车辆的灵活性会下降。”


  总的来说,车辆几何的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曲折、零碎的。就以前伸值为例。Mondraker在十几年前就提出了大前伸值的概念,不过到了最近我们才开始有一些有价值的讨论。我认为马特·比尔(Matt Beer最近的一篇文章代表越来越多人认识到前伸值并不是厂家之间相互攀比的数值,而是实实在在影响自行车性能和骑行姿势的一个因素。


  要理解围绕后轴距的相关问题,你首先需要了解前伸值发生了什么,也要或多或少去了解头管角度的变化。轴距变长了,但增加了多少?很难找到旧车型的前伸值,因为十年前还不流行标出这个参数。不过有一辆车我是知道的,所以我把它拿来作为参考标准:Ibis Ripley。这是一辆2013年的山地车,不过Ibis在那个时候也是保守派。L码的前伸值是406mm,迈克·李维(Mike Levy)告诉大家所有山地车都应该像Ripley的样子。现在,最新一代RipleyL码有着475mm的前伸值,比以前有了超过60mm的增幅,但是和部分品牌相比仍然算是相对保守的数值。


2.jpg


现在这一代Ibis Ripley AF比旧款长得多。


  这间接地解释了自行车行业坚持把后轴距做短的原因。如果你的前伸值是406mm,在29寸轮径限制下的后轴距刚好能做到和前伸值匹配的程度。在这么短的车子上,后轴距每缩短一毫米都能明显感受到提升,所以逐渐形成了后轴距要短的观念。如果你给前轴距增加60mm,那么整辆车的平衡也会急剧改变。平衡是这里的关键——我相信下一次革新从着实、理性的讨论开始,不再用“灵活”“干脆”“充满乐趣”等形容词去描述后轴距。


  我身高175cm,在所有人之中属于平均水准。去年夏天我骑的是一辆465mm前伸值、64°头管、435mm后轴距的29er。之前几年我几乎只骑后轴距较长的车子,骑上这辆车后我首先注意到的就是重量分配。一开始,我感觉后轮的配重更少,所以抓地力下降了。


3.jpg


Specialized Stumpjumper有两个不同的后轴距,S1-S4尺码较短,S5S6较长。


  我做的第一件事是把重心向后移,让后轮的抓地力保持和之前的车子差不多。但很快我便发现这么做会影响我的骑行,因为我没办法把重心后移的同时有足够的重量压住车头,于是车子开始有些转向不足。然后我尝试调整姿势,找到合适的感觉。


  把重心向前,转向又找回了受控的感觉,不过还是有问题。重心向前了,压住后轮的重量就不够了。每次入弯我都能感受到,我只能稍晚出弯来让车子维持轨迹。如果我大胆地提前出弯,那么后轮会转向过度,偏离轨迹。在压住后轮的重量略微不足的情况下,我没办法很好地感受后轮传来的感觉,有种后轮随时会毫无征兆地失控的感觉。每次过弯都要这样小心翼翼地等待,感觉会非常影响速度。


  也许这样的过度转向,就是他们口中的“充满乐趣”的后轴距设计?当然了,后轮的负重少了,会更容易拉动,不过我不觉得这有什么优势可言。


  以前我还有另一辆山地车有类似的情况。那是一辆29er,前伸值450mm,头管角度66°,后轴距435mm。我注意到那辆车有前后配重失衡的问题,虽然因为它的行程比较短,所以更多是在上坡用力踩踏的时候才会发生后轮打滑的情况。那辆车略小,我可以通过把前叉增加10psi,以及把50mm把立换成40mm来解决问题。这样操作能让我的重心后移,感觉更稳,车子也不会打滑了。


4.jpg


Rocky Mountain Altitude尾勾上的双向垫片,能够对后轴距进行10mm的微调。


  不过去年夏天骑的那辆车让我无法调整。也许我可以试试180mm的前叉,又或者将40mm的把立换成32mm,不过这两个方法都有我不喜欢的缺点。现在回想,我又觉得如果车把抬升不是30mm而是20mm,也许会好点。也许我还能再调一下避震设定?最终,我感觉必须动很多参数才能找到平衡,然后发现这辆车的几何具有一个根本性的缺陷——一辆均衡的山地车,应该能够兼容各种各样的设置。


5.jpg


Forbidden Dreadnought的后轴距随尺码变化,从最小码的422mm,到最大码的464mm


  经过多年的试验,我找到了我能接受的后轴距长度——对于一辆前伸值在460mm这个水平的车子,后轴距不能低于440mm。我有一辆后轴距450mm的车子,感觉甚至更好。后下叉长了,弹性就增加了,车子的后端给人的感觉也更好。我还没发现那个长度的后轴距有什么缺点。事实上,我感觉长一点的后轴距会让我的控车更有乐趣,因为我感觉在车上的位置更居中、更平衡。我和一些人讨论过,暂时还没人能给出一套支持短后轴距的逻辑连贯的说法。


  或许,我们需要的是更新观念?几年前,后轴距420mm算是短的,现在430mm算是短的,那为什么以后就不会变成440mm呢?更有趣的是,像塞巴·斯托特(Seb Stott)这样的人已经开始思考如果把后轴距做得更长会怎么样。


  这里面又包含了一种概念,那就是符合比例的后轴距。如果在前伸值、头管角度和后轴距之间存在相关,那么其中一个数值发生变化,其他应该也跟着变。现在还没有一个黄金比例,自行车厂商可以如何做到让最小码和最大码的车子骑乘质感相近?有的品牌通过相应地调整后轴距和前伸值来做到,但大部分品牌还没有这么做,而且没有人会让用户自己选择后轴距。自行车行业会看到几何均衡的重要性吗?还是像现在一个后轴距通用全尺码的情况继续?


翻译:轮火竞赛  请勿转载!版权疑问:876048124@qq.co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