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pg


  如果中码代表中间,那仅仅比美国20岁以上男性平均身高(175cm)略高一点的我,为什么总是会在选车架大小的时候卡在两个尺码中间呢?我最近评测了Specialized Status 140,一辆灵活的小行程山地车,S3尺码的长度及其465mm的前伸值对我来说刚刚好。然后我开始设置下一辆要评测的车子,前伸值从上一辆的465mm变成了480mm,并没有让我很在意。但是一到路上,操控的感觉完全不一样了。后轮变大了、后轴距变长了、轴距增加了、行程也增加了……是的,不管是车架设计的骑乘姿势和用途都和上一辆区别巨大。不过,换成M码的话,前伸量却会一下掉到455mm,堆高值也减小了,还有其他所有的几何数值都会随着车架尺码而变化。


  第一次骑这辆29er的时候,我的脑子里充满了各种问题,不停地想着车架几何,还有那个有个裁缝介绍各种量身方式的洋装广告。什么车架尺码才最适合我?我要如何才能找到完美匹配的尺码?如果我只把车架换小一个尺码,其他零件不动,会有什么结果?稳定性会打折扣,所以我又要换更宽的车把,也许还要把坐管提高。我要把避震调得硬一点吗?我的姿势会幅度更大,所以我可能要把阻尼调慢。最后,不同人的身体比例和骑乘技巧千差万别,怎么能做出一辆山地车适合所有人呢?





不同厂商的尺码设计是有区别的


  当然了,车架上标有码数,对应不同用户,不过就像没试穿过就到网上买衣服一样。某个品牌的M码,不代表整个行业的标准。


  公路车的骑行姿势简单一些——站起来,或者坐下去。公路车即使在上下坡,车手重心也基本不需要移动,公路车架相邻尺码之间的差距,也只有2cm左右。专业人士根据车手的跨高和臂展,就可以确定合适车架尺码,随后再通过把立长度就可以对骑行姿势进行调整。山地车也可以调整把立长度,不过我发现这对控车带来的负面影响,远大于校正骑行姿势带来的正面效果。


  最重要的那块拼图是车架,而车架的可调整空间是最小的,有时候根本就是零。当下中码和大码车架在前伸值的差距大小,每个厂家都不同,有些达到35mm之多。也就是说,如果M码是450mm前伸值,那么L码就去到了485mm,差得相当多。


  那些像加长版林肯一样的山地车,能够直截了当地压过各种地形,但是遇到急弯就比较费劲,而且对于我的身高来说,还要把重心向前移,才能压住车头,避免转向不足。


2.jpg

3.jpg


  像TrekSpecialized这样的大品牌,会给最好卖的车型分配多达六个不同尺码,比如Trek Top FuelSpecialized Stumpjumper,这样不同尺码之间的跨度就小一点。然而即使是大品牌,也不是所有车型都有丰富的尺码选择。这两个美国大牌的速降山地车就都只提供有限的尺码。


  回想我们的夏季测试,读者们都好奇为什么两款较短的山地车,反而比那些更长的高转点结构车子跑得更快。我觉得并不奇怪。如果你留意到现在EWS的趋势,大部分车手(除了用GeometronPole这种超长几何的)都选择偏小的车架,提高车辆的操控灵活度,用技术来弥补稳定性的不足。


  我喜欢这种说法,不过我的最佳区间是,在林道/耐力山地车上前伸值465-470mm,速降车则少10mm。我肯定不是唯一一个不上不下的人。还记得洛里斯·维尔吉耶(Loris Vergier)当年为了V10 29选中码还是大码而纠结吗?肯定还有其他人会在小码和中码之间犹豫,或者卡在大码和加大码中间,不是吗?像DevinciSanta CruzWe Are One Composites等少数品牌还是只有四个尺码:SMLXL。四个尺码的前伸值,按照传统大概是420mm450mm480mm510mm,跨度极大。





不要只看前伸值,和骑乘姿势有关的还有更多


  你选好了最喜欢的、和整车搭配的电镀色零件,就以为搞定了?骑乘姿势的学问,远不止前伸值。堆高值是另一个需要关注的参数,它是从五通出发进行测量的,所以别忘了这些数值基本上是站立时测出的。理论上,如果你加上头管垫圈的话,前伸值会缩小。你还要注意立管高度、上管长度,并把这些数值与坐骑的姿势联系起来。


  把头管角度/前伸值调整碗组放进来的话,牵涉的东西就更多了。如果你想通过碗组将头管角度降低,只会让可能本来就太长的前轴距(五通至前轮轴心的距离)增加。如果你有一又八分之一英寸舵管的双肩前叉,你可以像我一样,对前伸值进行正负10mm的调整。将叉肩移向前叉套筒,对五通高度和堆高值的增加,以及头管角度的减少进行补正。我倾向选择中码加半码。幸好Commencal Supreme MXZS56规格碗组支持延长碗组杯,能把445mm的前伸值增加到455mm。不然的话,只能选择L码,前伸值比M码一下增加32mm


  这些零件也有单肩前叉用的,不过因为锥形舵管的碗组底挡是1.5英寸,你只能对前伸值进行正负5mm的改动,并且无可避免地增加堆高值,除非你选择减少前叉行程……啊,复杂的自行车几何。


  读马特·拉格(Matt Wragg)写的关于完美骑行姿势的分析,你会明白用大车架和小车架的优缺点分别是什么。车架太短,你的姿势不够舒展,双腿和核心会累得比较快;车架太长,就像是在车上拉伸一样,遇到障碍无法迅速利用身体缓冲。弹簧需要一点张力,但不能太紧。要让臀部保持在双脚的后方,有足够的杠杆进行踩踏;上半身保持放松,同时又能有力地控车。做到这点,需要正确的平衡。


4.jpg


英国的Works Components为每一个头管和前叉规格组合定制前伸值和角度调整碗组。


5.jpg


9point8Slack-R碗组,适用于碗组杯内置于车架内的锥形头管。


6.jpg

7.jpg


你能看出9point8 Slack-R对前伸值和其他几何参数的影响。


8.jpg

9.jpg


  有的品牌采用模块化车架设计,比如Atherton Bikes3D打印钛合金套管+碳纤维管材,或是Starling Cycles可以自定几何的钢架。


  解决方法是什么呢?首先,要表扬那些不懈寻找最合适车辆特性的几何,并分出尺码的品牌。他们的几何表是很好的参考,不过也有例外,比如有局限的身体条件,又选择了不合适的几何——短腿却选了很长的立管,是一个例子。


  几何的可调程度增加,也许对一些不太了解的用户来说徒增了问题的复杂。Specialized通过非常简单的方式表达前伸值的变化。Stumpjumper EVO的几何计算器让你根据自己的骑行风格和路况来计算几何,或者你自己手动操作也行。也有Geometry Geeks这样的网站,让你方便地对不同车辆的几何进行比较。


  用五通到上管的对角线取代堆高值和前伸值,能稍微简化——相当于从脚踏到车把的杠杆长度。艾萨克·莱维森(Isak Levison)的想法是,相对于两个轮子的轴心,保持骑行姿势的舒适和平衡。他自制的车架,有着非常高的车头,以抵消前伸值较短的影响。


  本·卡瑟罗(Ben Cathro)是个子非常高的车手,他对车架几何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不需要数学学位也能听懂。他的深度解析,能让你很好地理解什么样的设置比较合适你。


  你也可以选择自定几何,前提是你清楚那些参数的变动会对实际骑行造成什么影响。还记得马尔文·亨舍尔(Marvin Henschel)提出的Canyon GeoBend概念吗?可惜还没有得到实现。如果你想要一辆定制几何的碳纤维车架,你的选项十分有限,而且价格不菲。3D打印技术使得Atherton Bikes能够用碳纤维管材和钛合金套管做出客户需要的长度和角度,或者根据厂家的指引定制。而钢材的简单和较低门槛,则让许多厂家能够提供定制钢架,让你打造完美适合自己的几何。


10.jpg

11.jpg


  Guerrilla Gravity提供一定的前伸值调整范围,缩短不同尺码之间的差距。Canyon也有类似设计,不过只应用在速降山地车型Sender





带前伸值调整功能的车架更方便


  前伸值调整方面的领头羊,当属CanyonGuerrilla Gravity。这两个品牌在部分车型采用了前伸值调整碗组杯的设计,不需要额外购买第三方的零部件。前伸值调整缩短了不同尺码之间的差距,相当于提供了“半码”。Canyon Sender的碗组双向杯能提供正负8mm的调节效果,而且它的后轴距也能调整。


  下坡是我们最喜欢的环节,而这时的关键是站在脚踏上骑行的姿势。这是关于前伸值的基本常识。我不喜欢太短的中码T恤,不过大码又显得太宽松。市面上有贴身剪裁的中码衬衫,那么加中码山地车又在哪里呢?生产自行车架当然不如T恤那么简单、低成本,不过千万别让我在短偏移量的前叉上装一根50mm的把立。这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


  我喜欢这些双向垫片做到半码的设计,不过在更多尺码选择成为市场常规以前,还是要靠几何表、几何计算器和第三方零件,来满足前伸值的设置。


翻译:轮火竞赛  请勿转载!版权疑问:876048124@qq.co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