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一到,我更愿意甩开全避震,换上硬尾单车。糟糕的天气下硬尾让头脑清醒,并让人产生骑车的冲动,不用担心在潮湿环境中把单车用坏,促使你摆脱不费心选线的懒惰症,在我看来,这样的骑行充满乐趣。目前我在北部海岸测试Rastro战车已经有两个月,我将分类描述这台单车值得关注的特点。

  关于图片:大夫•史密斯(Dave Smith)希望他的照片具备美学画风,所以我们的图片呈现出来的是美国西北部冬季典型的忧郁氛围。置身温带雨林之中你可能会有些迷惑,那么让自己沉浸在雾气弥漫的森林中,欣赏单车完美的细节与几何吧。

1.jpg


存在主义的思考方式。

  座舱:我发现60mm x 10°的把立安装在6'-0''的车架上显得太长,主要原因是较长的上管(625mm)、较低的中轴(座舱高度为634mm)、1-1/2'' 上翘的Raceface Respond把横(宽度为31'')。我将把立换成50mm,没有增加垫圈,改装后座舱平衡性更好。

2.jpg


我们出发了,开始速度并不快。

  刹车:Shimano XT刹车找不出任何瑕疵。刹把拥有完美的触感与力度,微调效果也十分显著,非常喜欢这款产品。如果全市居民都听我的号令,我会让所有市民都使用这款刹车。

  传动系统:传动部件同时采用Shimano XT & SLX的部件,搭配Raceface Turbine Cinch曲柄,完全没有问题。考虑到单车的爬坡力,我希望齿比能更小一点,目前采用的是30t牙盘与11-36飞轮,我会考虑装一个40t的飞轮。Raceface正负齿盘片十分称职,不会遗漏掉任何一个链结,这也是我们期待的效果。

3.jpg


进入翠绿的林海。

  座包与座杆:Raceface Atlas座包很舒适,最初出现在表面上的褶皱没有继续扩大范围。我对Thomson升降座杆又爱又恨,虽然从来没出现过故障,但遥控线管的精确度总是不尽人意。与Reverb升降座杆相比,Thomson的收放幅度更大,调整座杆时总是超过理想的高度(我经常会调整座包高度,在适合的范围内不断改变)。调节把的力度也不是我最喜欢的,显得太长,如果杠杆率更高一点会更好。我不是在吹毛求疵,但固定线管的螺丝很小,很容易让线管脱落,车把上需要一个线管调整器,防止线管松弛。

4.jpg


爬坡能力超强的战车。

  车胎:单车搭载Maxxis Ardent 2.4 EXO车胎,最开始我很怀疑这么短的胎齿会缺少进攻性,不足以应付冬季的赛道,但事实上车胎的表现比预测的好很多,只要土层不是太厚或者坡度不是太陡。滚速很高,在湿地面滚动时,可预测性很好。天气干燥时这条赛道值得再次尝试。随后Chumba公司的员工送来两条High Roller II外胎,更换之后后单车更适应目前的赛道状况(不过我还是更喜欢前胎装上DHF,以获取更好的转弯抓地力)。

  轮组:单车配置了Raceface的最新款Turbine轮组, Raceface起源于美国Cascadian地区,我很惊讶他们会出产21mm的窄车圈。他们声称这是一款XC / trail轮组,这样还好,不是用来闯荡全是尖锐石头的地方。我不明白为什么选择这款轮组,后轮的张力太低(某些铜头居然可以用手指转动)。很明显螺纹没有锁紧,看起来刚出厂时轮组张力就比较低,或者缺少了应力消除这一步。我重新做了拉紧工作,此后稳定性一直很好。更换Ardents for HR2s I车胎时,我发现外胎与车圈的贴合很松,可以用手完成拆装。我习惯用落地式打气筒给真空胎充气,但这一次我用压缩机充气也没办法固定好车胎,所以还是要使用内胎,真的很耗费我的耐心。很快就给内胎充满了气,后胎气压只有25psi。

5.jpg


在黑暗的森林里,巨型的鬼怪潜伏其中。

  第一只前叉,Fox 34:单车运过来时内附一只定制版的140mm Fox 34 Float FIT CTD前叉。大行程前叉与硬尾单车配合时,通常会感觉不平衡;前叉下沉时几何机构会摇晃,使几何极不稳定。我之前用过Fox 34,但目前的新一代产品额外新增了调整压缩阻尼,增加对中段行程的支撑力,用以替代之前的产品,有趣的是,这是我对新款前叉最大的不满。下坡模式之下,调到20%的预压,持续的缓下坡会让前叉行程用到3/4,(坡度很陡的地形很不一样)。这样的设置加上较直的67.5°头管角度,面对大角度下坡不得不举手投降。增加气压、减少预压后情况会稍好,但代价是行程可能触底。切换成林道模式之后,前叉支撑力更好,但缺少更高级别前叉所具备的压缩阻尼调整。我不是说这款前叉没法用,其实它在缓坡上的表现很好,对于不太激烈的地形很实用,但我绝对不推崇这款前叉,因为它限制了这台单车的真实能力。


6.jpg


我喜欢的前叉


  第二只前叉,Fox 36:Chumba公司后来补给了新的车胎与符合我心意的前叉,Fox 36 Float FIT RC2,同样定制为140mm行程,这几样配件是成套供给的。这只前叉完好的弥补了Fox34的缺陷,高低速回弹有非常广的调节范围,气弹簧使中段行程支撑更强,也意味着前叉经过调整后能使用更多行程,提供更坚实、少颠簸的平台,行程用完时依然不会变硬。Fox36形体更为结实,我真的很喜欢它,表示强烈推荐!我认为没有前叉锁死功能也很好(反正也只在偶尔的上坡段使用),真的没什么好抱怨的。

7.jpg


准备下坡

  重量:加上Fox 36前叉、胎齿丰富的车胎(标准重量的内胎),整体重量总共是31lbs(14kg)。在碳纤高歌猛进的时代算不上轻量,但我感觉骑上它不会很重。这不是轻型越野战驹,如果使用寿命够长,我可以在重量上稍作妥协,而且价格也很合理。

  车架:这是用美国钢材精心制作的车架,具备顶级的结构与完美的细节。Paragon Machine Work生产的前后叉勾(加上12x142mm的轮轴)、恰当的导线座位置、螺纹中轴、宽敞的车胎空隙,这些细节让单车看起来很整洁。

  Chumba对车架组件是这样解释的,“车架使用美国True Temper管材与4130铬钼钢,还有PMW USA制造的五通。”我们还看到PMW USA生产的不锈钢后叉勾与Shimano E-Thru Axle 142x12mm搭配,以及可更换的后变速吊耳。

8.jpg


烟雾弥漫的魔精王国

  几何与操控:车架参数紧跟时代潮流:充裕的39mm中轴落差(中轴到轮轴的垂直高度)与目前中轴高度为313mm的车架组件一样,紧凑的425mm后下叉,中轴到前轮轴的距离很长(头管长625mm,中轴到头管的水平长度为429mm)。67.5°头管角度比理想状态更直,所以这台单车更接近林道车的范畴。 硬尾单车在前叉下沉后头管角度会变直(不像双避震单车,会保持不变或者因为后避震下沉而变得更趴),我真希望头管能变趴一两度。我第一次骑车下陡坡时(Fox 34前叉调到下坡模式,预压比理想状态稍高)再次证明了我的想法。这样的设置下肯定没有我平常骑车时那么舒适,尽管较低的五通离地面距离很小。前三角很长,而且换成了短把立之后,确实让头管角度变趴了,重心也随之减低,并且让车手身体离前轮更远。将气压冲到34psi之后使用林道模式(牺牲了使用所有避震行程的机会),确实有助于减小头管角度,而且操控过程中更舒适,骑车时间也变长了,我们都是适应性很强的物种。
 

9.jpg


  像之前提到过的,换成Fox 36前叉之后,单车下陡坡的能力得到提升,综合效果也增强不少。头管角度不再是障碍,反而是种乐趣。平缓下坡上的表现很灵活,在窄道上操作性也很稳定。

10.jpg


启示未知的黑暗森林。

  我很喜欢较低的中轴高度;我喜欢慢慢骑车,尽量少踩踏是我的个性;唯一要发力踩踏的地点是技术型上坡(踩踏段与上坡并不总是同时发生)。这是一台技术高超的爬坡战车(只要你能踩得动30×36的小齿比)。73°座管角度与其他参数搭配默契,坐姿骑行时重心保持的很好,在急剧下降的地方非常稳定,较紧凑的后三角与宽敞的前三角让选线时操纵性能更好。


11.jpg


最后,从阴暗的森林中解脱吧。

  测评结果:Chumba Rastro战车搭配目前使用的Fox 36前叉深得我意。这台战车稳重而富有乐趣,非常适合森林骑行。而且这台单车功能全面,几乎在所有地形都能游刃有余,快速流畅的赛道,或者陡峭的技术难点都不是问题。如果我要收下这台单车,我会适当减少头管角度,但也可以通融,总的来说,这台单车会让骑行过程非常精彩。Rastro会把价格调整在$2995-3095(18564-19183 RMB)之间。

翻译:轮火竞赛,轮火竞赛拥有翻译后的中文文本版权,请勿复制!版权疑问:87604812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