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我们进行前叉群测时,山地车界的新面孔Öhlins RFX 34抢走了所有风头,所有测试车手都给它打出了最高分,而现在我们测试了管径更粗的RFX 36前叉和TTX Coil后避震器,其耐用度是否能与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RFX 34相媲美呢?


01 OHLINS RFX 36前叉和TTX COIL后避震器长期测评.jpg


TTX Coil后避震器,相比RFX 36前叉,谁更精准?


02 OHLINS RFX 36前叉和TTX COIL后避震器长期测评.jpg


Öhlins RFX 36让眼睛得到满足,但相比后避震器的豪华金色,是否略显低调?

  尽管Öhlins RFX 36发布的时间太晚,赶不上我们的前叉群测,但我们还是设法测试了崭新的RFX 36前叉和50 mm冲程的TTX线圈弹簧后避震器。你可能会好奇,这一组瑞典毒物如何经受住600公里和各种地形的考验呢?接下来请拭目以待吧!


03 OHLINS RFX 36前叉和TTX COIL后避震器长期测评.jpg


Öhlins弹簧的尺寸很奇特,89公斤的车手,Öhlins给我们寄来的是548弹簧。


04 OHLINS RFX 36前叉和TTX COIL后避震器长期测评.jpg


黑色拨杆可以设置“Open”、“ Trail”和“Uphill”三档,从根本上来说,这个拨杆调整的是低速阻尼。对于我们的测试车手来说,上坡锁紧效果并不够好。

  从1967年开始,Öhlins几乎等同于赛车运动的代名词,旗下的避震器至少为200名车手赢得冠军,如果再加上使用过Öhlins其他产品的冠军赛车手,这个数字不会少于300。近几年来,他们开始进军山地车领域,首先与Specialized合作,推出了高端气压弹簧和线圈弹簧后避震器。合资项目成功之后,Öhlins的后避震器才开始出现在其他品牌的整车上,共有7种冲程长度可选,还提供安装所需的零件。


05 OHLINS RFX 36前叉和TTX COIL后避震器长期测评.jpg


外圈的黑色拨杆控制着高速压缩,或着说是“上坡”、“林道”、“下坡”三档。我们的测试车手更喜欢在所有地形条件下都让避震器全开。内圈的蓝色旋钮控制低速压缩。


06 OHLINS RFX 36前叉和TTX COIL后避震器长期测评.jpg


回弹阻尼的控制器在叉桶的底部,和市场上大部分避震器一样。


07 OHLINS RFX 36前叉和TTX COIL后避震器长期测评.jpg


轴心设计得很简单,也很坚固,只需用六角匙固定两个位置。黑色的气阀盖固定在防触底阀门的顶部。

  RFX 36前叉之所以能在同类产品之中脱颖而出,是因为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当你选择前叉的时候,通常不会考虑之后是否能适用于不同尺寸的轮组,但RFX却可以通用,一支前叉,可搭配29”、29+、650+和大部分650b车架。因为Öhlins采用了固定式底档,所以前叉刚性更好,同时能减轻一点重量。叉肩/舵管一体成型,不仅刚性更好,而且不需要气室垫圈就能调整防触底气室,Öhlins选择采用一个独立气室(总共三个气室,另外两个气室相互配合运作),提供无限可调范围,甚至骑行过程中也能轻松调整。目前,这款前叉可以选择120/140 /150 /160 mm几种行程,据说以后还会推出170mm版本。


08 OHLINS RFX 36前叉和TTX COIL后避震器长期测评.jpg


RFX 36的气室压力值有官方指导数据,但我们希望气压高一点,使行程压缩时渐进性更明显。

参数设置

  前叉外部有两个压缩调整器,一个控制高速压缩(5档),一个控制低速压缩(24档),同样安置在前叉顶部的是主气室的气流总量控制阀门。前叉底部控制的是回弹(24档),还有防打底的负气室阀门。我们的测试车手风格偏向于进攻型,体重89公斤,将主气室设置成95 psi,防触底的负气室设成140 psi,回弹设置在第4档,高速压缩完全开放,低速压缩停留在第6档,骑行过程中偶尔也会调整一下,但每次出行时我们都会重置为这样的设定。针对TTX后避震器,我们用了一个548弹簧,回弹设置停留在第4档(一共是6档),低速设置一共有20个档位,我们拨到了第11档。


09 OHLINS RFX 36前叉和TTX COIL后避震器长期测评.jpg


RFX 36前叉能够兼容+尺寸车胎和Boost花鼓,我们安装了Boost标准的29寸轮组之后,前叉还有很大的空间。

技术原理

  Öhlins第一次萌生山地车双筒TTX阻尼的想法时,他们正在为Cane Creek研发DB Air后避震器,那是2004年,两位Öhlins的工程师曾与Cane Creek合作研发避震器,或许正是这个特殊的时期为后来的灵感奠定了基础。TTX后避震器采用独一无二的氮气密封气囊,替代常见的内部浮动活塞,据说这种做法能让避震器压缩时更柔顺。RFX 36前叉的重量在2080-2150 克之间,具体差异取决于避震行程;TTX线圈弹簧后避震器的重量是423 – 454 g,差别来源于冲程和避震器的长度。

骑行效果

  安装前叉和避震器很简单,与其他厂家的避震器安装方式没什么不同,但相比Maxle快拆轴心,我们更喜欢能兼容Boost轮组的RFX 36前叉的设计。拆卸轮组时,很多厂家的前叉轴心显得过于复杂,并且很费时。但Öhlins选择了5mm轴杆和5mm的系紧螺丝(头部都用六角扳手进行操作),拆装轮组就像Maxle 快拆轴心一样快速高效。


10 OHLINS RFX 36前叉和TTX COIL后避震器长期测评.jpg


在比较平坦的道路上,哪怕只有小震动,Öhlins避震器依然让车手感觉到十分服帖。

爬坡效果

  一旦骑上林道,避震器的灵敏度一定会让你察觉到。来到地形更为粗犷的林道,将后避震器拨到“林道”模式,只要选好车胎、注意身体的重心分配,单车就能提供无穷的抓地力,当地形让车手不得不放慢速度时,后避震器能让车轮紧紧吸住地面。我们的测试车手更喜欢将“上坡旋钮”(也就是高速压缩)全部开,用这样的设置应对大部分路况,以达到更好舒适度。

  当单车直指山顶,限制你的因素只有大腿的力量和车胎的抓地力。从TTX后避震器的表现来看,让我们抱怨的只有一点,那就是上坡时后避震器不能锁得很紧,不能将车身的上下弹跳减少到最低,尤其在不平的路面站立踩踏时,这个现象尤其突出。

11 OHLINS RFX 36前叉和TTX COIL后避震器长期测评.jpg


有了超级灵敏的避震器,冲上山或者冲下山时,什么都不能阻碍车手加速前进。


12 OHLINS RFX 36前叉和TTX COIL后避震器长期测评.jpg


高速降落在石头上时,超乎寻常的掌控性让车手充满信心。

下坡表现

  下坡时,尤其是迎接较大冲击时,防触底的独立气室终于可以派上用场。将RFX 36前叉的主气室设置成偏软的状态,再配合偏硬的负气室,可以使整体感觉很顺滑,但遇到较大冲击时又能达到足够的硬度。我们从未遇到过让避震系统吃力的时刻,后避震可以说是“丝般顺滑”,前叉表现也能与后避震器相当,就算是和高手一起玩高难度的速降赛道,也是非常得心应手,这让同行的伙伴感到很惊讶。

  相比气压弹簧,线圈弹簧遇到跳台时,后避震器的表现更令人称奇,几乎能消化掉落差给单车带来的重压感,再加上前叉的渐进效果非常明显,让车手从高处落下时充满了信心。

13 OHLINS RFX 36前叉和TTX COIL后避震器长期测评.jpg


遇到任何抛台和落差,Öhlins避震器都让车手着陆时拥有强大的安全感。

14 OHLINS RFX 36前叉和TTX COIL后避震器长期测评.jpg


要让TTX后避震器吃尽行程,需要很大的冲击。而前叉因为有了防打底的负气室,我们从来没听到过触底时才会发出的声响。

有待改进的方面

  针对TTX后避震器,我们明确地希望爬坡模式能锁得更紧,实际上Öhlins授权的维修中心可以处理这个问题。除此之外,如果RFX 36前叉能和Ohlins其他的摩托车类避震系统一样,推出金色涂装版本,那就太符合我们的心意了。

15 OHLINS RFX 36前叉和TTX COIL后避震器长期测评.jpg


RFX 36前叉已经使用过很长一段时间,检查内部结构时,其崭新程度依然让我们印象深刻。

维修和保养

  经过两个星期的使用之后,TTX后避震器必须要返修,因为将拨杆推到上坡模式时没有任何反应,寄回来之后就再也没出现过那样的问题。过去几个月中,这台经历过最艰难的骑行环境,承受的强度大概是普通车手一整年的骑行量,曾多次用高压水枪冲刷,然后彻底上油,为下一次骑行做准备。我们抵不过心中的好奇,把RFX 36前叉拆开进行了彻底的检查。低摩擦的密封圈和套筒都非常尽职,内部只有很少的尘土,更让我们震惊的是,里面基本上没有任何磨损的痕迹。

测试总结

  Öhlins RFX 36前叉售价1323欧元(9695人民币),TTX后避震器售价860欧元(6302人民币,带弹簧)。我们对这两款避震器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是,用过那么久依然完美如新。考虑到其他避震器为售后维修所花的钱,再斟酌一下Öhlins前叉的性能优势,还有闪亮的外形,选择什么样的避震器当然再简单不过。对我们来说,Öhlins避震器的重量并不算是缺点,唯一可惜的是没有金色涂装。

翻译:轮火竞赛,轮火竞赛拥有翻译后的中文文本版权,请勿转载!版权疑问:876048124@qq.com


文章页脚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