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pg


新一代Lux,与上一代Lux几乎没有共同点。


  Lux是Canyon为世界杯XC赛道专门设计的超轻高速机器,但对我们这样的普通车手来说,这款碳纤维全避震车意味着什么呢?




2020 Canyon Lux CF SL 8.0


6599美金(46161人民币)
11.37公斤

优点


轻量、实用、空间宽敞
功率传输效果好
掌控敏锐
Quixle后轴十分精巧

缺点


控制前后避震的双锁结构拨杆手感很硬
SID前叉并不是吸震效果最好的
Selle Italia鞍座不讨人喜欢

  29寸轮组,100mm后轮行程,Lux是Canyon旗下的超轻量全避震XC加速器。这款车首次出现在2019年,上一代Lux被重新设计,搭载全新的碳纤维车架,线条感更强,给车手留下的空间更大,这多亏了重做的避震结构。整合式设计元素与最新款Strive、Spectral、Neuron一致,Lux是极有杀伤力的竞赛车,除了名字之外,与旧款的共同点很少。




Lux特殊在哪里?

  对任何XC车来说,重量都是关键因素,每个品牌都喜欢强调自己的单车有多轻。Canyon的目标是让Lux车架在2公斤以下。在这款车长达两年的酝酿时期,工程师们成功地为它减少了250克重量,让裸架达到了1660克。加上Fox后避震器,双锁紧避震线控装置,后拨勾,五金部件,以及导链器,车架仅为1986克。

  重量减少主要是因为避震连杆结构变得更加紧凑。一个体积很小的铝合金控制连杆,复合材料加工而成的U形夹,连接着后避震器下孔眼。Lux车架有三个主转点,全都搭载密封盒式轴承。这与其他全避震XC车不同,比如Scott Spark RC车型,后者通常使用更轻的套筒。


2.jpg


Lux使用一片式碳纤维摇臂,后下叉随着100mm后轮行程作动。


3.jpg


小型铝合金连杆连接着后上叉与立管,复合材料制作的U形叉环绕着立管,带动后避震器。


7


  后避震器调整了安装方向,变得与上管齐平,为前三角增加空间,可放置两个水瓶,四个尺码的车架都是如此。每台车都配置两个水壶架安装座,深谙XC车手和马拉松车手的需求。


8


IPU碗组设计简单,但效果卓绝,我骑行时从未撞击过刹把。


  除了对重量的追求,Canyon也没有忘记单车的实用性。Lux使用表现完美的IPU碗组,防止把横过度转动,避免意外摔车时损坏把横。


5


我很喜欢Quixle桶轴拨杆,不需要工具就能安装。


4


Boost 148x12mm桶轴锁紧后轮。


  平装式刹车卡钳很整洁,尽管常规卡钳都要搭配简单的适配器。有足够的空间安装2.3寸后胎,还可以安装直径30.9mm的座管。


6.jpg


Lux车型就连最便宜的版本都配置了升降座杆。



2020 Canyon Lux CF SL 8.0


  2020款Lux一共有7个版本,价格从4549美金到11049美金不等。最顶级的三个版本使用SLX车架,搭载100mm行程前叉,前后车胎都是Maxxis Aspen。

  其他四个版本则采用SL车架,形状、几何参数都与SLX车架一致,但重量高了190克,因为使用更低模数的碳纤维材料。SL版本搭载110mm行程的前叉,以及反应更灵敏的Maxxis Rekon前车胎。


9.jpg


2020 Canyon Lux CF SL 8.0将轮组更新成了碳纤维Reynolds,还抛弃了旧款车上的Grip Shift把套。

  过去两个月,我在测试中等版本的Lux CF SL 8.0,这是搭配SL车架的最高配置版本。


车架| SL Carbon Fibre, Flex Pivot Suspension Design,100mm行程

后避震器| RockShox Deluxe Ultimate,线控锁紧,210x55mm
前叉| RockShox SID Select+,DebonAir弹簧,线控锁紧,51mm偏移量,110mm行程
轮组| Reynolds TR249 Carbon, 24mm车圈内宽
车胎| Maxxis Rekon 3C Maxx Terra EXO 2.25in前, Aspen EXO 2.25in后
传动| SRAM X01 Eagle 1×12,Stylo Carbon 34T曲柄和10-50T飞轮
刹车| SRAM Level TLM,180mm前碟片,160mm后碟片
把横| Race Face Ride Alloy,直径31.8mm,长720mm
把立| Race Face Ride Alloy,直径31.8mm,长80mm
座杆| Kind Shock LEV Si 升降座杆, 直径30.9mm, 行程100mm
鞍座| Selle Italia SLR
尺码| S,M,L,XL
重量| 11.37公斤
售价| 6599美金


10.jpg


Canyon这款车物有所值,但开箱后还有很多准备工作。




设置

  我身高175cm,Canyon的尺码表中建议我应该使用S码。这真的很不太寻常,因为我平时都是使用M码单车。如果你和我一样在这个问题上感到疑惑,我会建议选大一个尺码,因为Canyon的单车前伸量并不长。

  Lux也是这种情况,前伸量很保守,我骑的M码单车只有430mm,搭配 80mm把立,以及我在这五年中使用过最短的把横。提醒你一下,尽管我觉得把横很短,但如果你在古老的手工线路上骑行,很快你就会感谢这样的配置,让你在树林间灵活自如,把横不会被树木拦住。再加上较短的把立,Lux提供极为出色的竞赛状态,让你处于高效输出的爬坡姿势。


11.jpg


720mm把横是我骑过最短的,我很喜欢,尽管肩膀较宽的车手会希望更换成更长的把横。

  我给前车胎冲上24psi的气压,脆弱的Aspen后胎则是27psi,因为我家附近的小径经常会咬穿轻量级的织网。

  Lux CF SL 8.0搭载110mm行程的RockShox SID Select+前叉,DebonAir气压弹簧中安装了一个防触底垫圈。依照前叉参数表,100psi前叉气压下,就能达到25%预压,我将回弹旋钮调到距离最慢状态相差8个档位的地方。

  RockShox Deluxe Ultimate后避震器冲程很长,有55mm。对100mm后轮行程的单车来说,后避震器显得体形巨大。为了让你更直观地比较,我举个例子,同样的后避震器冲程也出现在130mm后轮行程的Trek Fuel EX车型上。

  Lux的平均杠杆比很低,1.81:1,意味着这款车的避震器运作时气压比其他XC车更低。我发现XC骑行只需要110psi后避震器气压(这时候预压是20%),为林道骑行和超过2小时的比赛提供更柔顺的避震运作。


12.jpg


Canyon Lux围绕55mm冲程的后避震器设计,避震器运作压力相对来说很低。


13.jpg


手指肥胖的车手很难碰到调整回弹的红色旋钮。




表现优异的方面

  对于Lux骑行时超快的速度,我并不感到意外,11.37公斤,对于这个价位来说,算是很轻了。有目的的骑行姿势结合紧绷的后悬挂系统,Lux可以瞬间实现加速。与很多用于竞赛的XC车一样,踏板提供坚实的感觉,输出动力直接而迅速。这不是一台“踩油门”时会四处晃动的单车。

  就算避震系统解锁,后避震器也不会轻易压缩行程。摇臂是一整片的碳纤维,没有后叉末端转点,意味着后上叉会随着行程而弯曲。按照Canyon的说法,后上叉在预压点时处于最放松的状态,可以保持牵引力和灵敏度。即便如此,后三角给我的感觉还是很紧,需要很大的力量才能突破避震系统开始运作的临界点。


14.jpg


Lux很快就证明了自己是高效的爬坡利器。

  这款车悬挂系统肯定比Giant Anthem 29、Scott Spark和Santa Cruz Blur更紧,这几款车避震设计更加灵敏,想要高效踩踏的话,对线控锁死比较依赖。而Lux天生比它们更加高效,你在小径上能得到更多反馈,你可以在速度较慢的时候直接感触到小震动。如果你喜欢单车像魔毯一样柔顺,且热爱缓慢巡航,那么Lux并不适合你。

  让Lux速度提升,遇到中等程度和高强度的冲击时,避震系统支撑性确实很好。新款Lux比旧款更激进,这就导致了触底的情况更少见,在竞赛全速冲刺时,单车稳定性更好。避震系统算不上柔顺,但你的速度越快,避震系统的响应就会更好。

  Lux高效的避震表现还需要暴力的掌控方式来配合,这就需要车手有斗志,才能充分激发出单车的最佳性能。和其他现代XC车不同,Lux并不追求流行几何趋势,而是坚持自己的想法,头管69.5度,立管74度。


15.jpg


锐利的角度赋予Lux精确的掌控性。

  后下叉非常短。欧洲产的XC车都不再配置前拨,变成了单盘传动之后,Canyon将Lux的后下叉从450mm变成更灵活的435mm。这让轮轴距保持紧凑,通过急弯时,Lux十分敏捷。

  单车前方转向效果很直接,让你在后轮触碰到石头的一瞬间迅速做出决定,立刻就能更改线路。当你在遍布障碍的线路寻找紧急出路时,前轮的细节控制能力也让你有更多选择。

  Lux在颠簸的小径上表现最强。在树林间飞驰躲避障碍,当你需要持续踩踏保证速度,同时还要对付应接不暇的连续转弯时,最能看到Lux的优点。这台单车敏捷、直接、钟爱速度。速度越快、强度越高,它发挥得更好。


16.jpg


这款单车热衷于全速应对XC竞赛线路。




表现不理想的地方

  一点也不奇怪,Lux在陡降地形有时会处于失控的边沿。较局促的座舱空间和较短的把横让你在高速前进时无所依赖,只能靠自己的骑行技巧才能操控好单车,没有较长的轮轴距提升单车的容错度。

  升降座杆是下坡的福利,100mm行程对XC车来说很准确。对于骑姿需要频繁变动的单车来说,升降座杆很有必要。虽然有短板,但Lux很灵活,它也能吞下很多令硬尾车和旧式全避震车无能为力的糟糕路面。


17.jpg


大拇指控制的升降座杆。

  除了竞赛之外,Lux并不像Specialized Epic FSR或者Scott Spark RC那么贴地。Epic车型搭载偏移量(42mm)更短的前叉,Spark头管角度(68.5°)更趴,所以这两款车都有更长的拖拽距,使单车有更贴地的掌控效果。Lux完美的后悬挂系统响应更好,因为它对行程的控制更加高效,你会为它越挫越勇的气质感到惊艳。

  SID前叉并没有让单车表现有实质性的提升,这款前叉不像Fox 32 SC那么顺滑。我为了让前叉更柔顺,特意增添了一个防触底垫圈,将气压降低到95PSI,这让骑行感觉产生了巨大变化。我无意中发现增加垫圈的SID和Reba前叉都很好用,所以可以告诉你,如果你感觉前叉太硬,而且很难压入行程,可以考虑增加体积垫圈。


18.jpg


Lux并不是下坡表现最稳定的XC单车,但后悬挂系统的可靠性很高,来到陡坡也能保持镇定自如。


19.jpg


我为SID前叉多加了一个防触底垫圈,使之有更好的防触底支撑力。

  在我使用这支前叉的过程中,不得不说双锁死系统还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单个拨杆试图同时控制前叉和后避震器压缩,意味着拨杆的手感很硬,就算新线管很顺滑,也改变不了什么。实际上,拨杆需要大拇指用很大力气才能激活锁死机制,所以我很少用到。

  我决定将整个前叉锁紧机构拆掉,让前叉保持开放状态,线控装置只负责控制后避震器。实际上我更喜欢用这个设置去爬坡,这允许有一定的前叉预压,这让头管和立管角度变得更直,提供更好的踩踏姿势。就算将后避震器锁死,碳纤维后上叉具备足够的形变,2.2寸后胎也可以让你在小径爬坡时更加流畅和舒适。

  如果这是我的单车,我会将前叉用RLC阻尼器升级,可以允许有更多微调选项,同时让布置杂乱的车头减少前叉锁死线管。


20.jpg


  尽管避震系统的双锁拨杆手感很紧,KS升降座杆的线控系统用起来感觉却很好。将前叉线控系统拆掉之后,可以大幅度减轻线控拔杆的受力。



件优点和缺点


  作为直售品牌,Canyon总会为顾客提供物超所值的产品包,Lux CF SL 8.0也不例外。

  SRAM X01 Eagle传动系统在测试过程中没有出现瑕疵,不间断变速时也没什么令人挑剔的。X01的角度调整拨杆很小,但细节上符合人体工程学,碳纤维曲柄既美观又轻量。

  PF92车架中的DUB中轴运转流畅,而且很安静,这与我使用上一代PF92系统的感觉差不多。我认为这时候该消除对压入式轴承的抱怨了。


21.jpg


Lux有一个小小的整合式导链器,提供额外稳定效果。在我测试这款车的两个月中,没有出现掉链的情况。


22.jpg


DUB中轴在测试过程中表现很安静,也很紧,92mm宽度的BB外壳与车架的连接位置宽敞又坚固。


23.jpg


原装Selle Italia SLR座包不太舒适,我把它换成了Ergon SM Pro。

  Selle Italia SLR座包前端下沉太厉害,让人坐着骑行时有痛感,只用过一次,我觉决定换成Ergon SM Pro,这是我目前最喜欢的座包。Lux原装把套是Ergon的产品(Ergon和Canyon的创始人是亲兄弟),所以为什么不使用Ergon的座包让Canyon的单车变得更出色呢?

  顶级Reynolds TR249轮组为单车加了很多分,用24mm宽度的碳纤维轮圈搭配2.2寸外胎。轮组很轻,仅有1601克(包含真空胎垫和阀门),在刚性和韧性之间取得了最佳平衡,让Lux敏锐的掌控性进一步完善,不至于过分激进。这款轮组比铝合金Hunt轮组刚性更好,但也比很多我测试过的碳纤维XC轮组更加柔顺。


24.jpg

25.jpg

26.jpg

27.jpg


Reynolds表现很完美,但如果没有超大尺寸的扭矩端盖来搭配前轮,轮组的表现肯定没有实际效果这么好。

  安装前轮想固定好轴心时,唯一让我烦恼的是标准前花鼓端盖,在SID前叉空旷的末端内侧浮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要么给花鼓配上超大尺寸的扭矩端盖;要么让RockShox用回老款花鼓座,这是不可能的。

  还存在其他无伤大雅的小问题,SRAM Level TLM刹车的拨杆调整行程时,需要用六角扳手从很尴尬的角度进行调整,而我得将把套拆下来才能调整好。当然,你不需要经常调整拨杆间距,但如果SRAM和Shimano将刹车拨杆间距调整功能做得更简单,那就再好不过了。

  使用新一代两片式卡钳,Level刹车比前一代车型安装的版本能提供更多制动力。我需要加一点Teflon润滑油到拨杆转点,因为经过几场粉尘较多的比赛之后,拨杆已经开始嘎吱作响,我还在测试期间整顿刹车拨杆的异响,给整套系统重新上了油。一旦油管中的气泡消除,Level刹车的表现就变得很可靠,制动力和刹车线性都令人满意。


28.jpg


在主转点套筒中滴了Teflon润滑油之后,刹车拨杆的异响就消失了。


29.jpg


平装式碟刹卡钳非常简洁,尽管标准刹车卡钳都需要安装适配器。




新车变化

  除了座包之外,在测试中途我还换上了更肉感的Pirelli车胎,前胎是2.2寸Scorpion M,后胎是2.2寸Scorpion R。原装Maxxis车胎很轻,Aspen只有662克,Rekon是681克,但这两款车胎都有些脆弱,Aspen甚至只算得上是砾石车胎。

  Pirellis侧壁更加稳定,减震效果很好。很快这对车胎就成了我的XC和林道骑行必选组合,因为他们很可靠,用途广,在干燥环境下也有很好的抓地力。


30.jpg


原装Maxxis车胎很轻,但Aspen的抓地力并不是最好的。测试中期我换上了Pirelli Scorpion车胎。


31.jpg

32.jpg

33.jpg


  另一个我想实验的部件是前叉,因为搭载RockShox前叉的Lux车型都有51mm偏移量,而安装Fox前叉的车型具有44mm偏移量,Canyon告诉我,这纯粹是因为当时只有这种前叉可用,单车在工厂里组装时,RockShox只提供偏移量51mm的前叉。但今后就不一样了,2021赛季以及之后的年份,Canyon会选择偏移量更短的前叉。

  我很幸运,自己有一条2020 Fox 32 SC前叉,行程100mm,偏移量44mm。所以我可以把它安装在Lux测试车上,看单车表现如何。


34.jpg


我还用行程100mm、偏移量44mm的前叉搭配Canyon这款车测试过。

  首先,Fox 32 SC前叉为单车减轻了很多重量,SID是1731克,32 SC则是1406克,两者都切过舵管,安装了花心。换了前叉之后,整车重量只有11公斤。

  100mm行程的前叉,Lux头管变直了0.5度,BB高度降低了4mm,这是我还没有踩上脚踏的数据。稳定的避震表现,不会轻易吞噬全部行程,可以保证曲柄距离地面一定的空间,。

  除了对小震动更加灵敏、整体响应更快之外,短偏移量的32 SC前叉让Lux的转向稳定性显著提升。就算将避震行程从110mm变成了100mm,较短的偏移量可提升地面循迹性,让转向更加稳定,提升前轮表现,就算偏离预定航道依然可以自我纠正。我感到下坡时很受控,尤其在高速前进时。


35.jpg

36.jpg

37.jpg


  缺点呢?在速度不那么快的急转弯,我需要更多肌肉力量去控制单车,尤其是在平路或者上坡。其实很容易就能适应单车这个特点,如果换上更长的把横,这个情况立刻能得到缓解。

  搭配过两种前叉测试单车之后,我更偏爱偏移量较短的前叉。然而,换前叉算是比较昂贵的升级。考虑到这一点,如果要我在2020 Canyon Lux系列中选一台,那一定是Lux CF SL 7.0,售价5199美金,搭载110mm行程Fox 34 Step-Cast前叉,提供更好的舒适度,以及下坡的乐趣。

  对于特别重视竞赛表现的车手,搭载XTR 套件和100mm Fox 32 Step-Cast 前叉的Lux CF SLX 9.0 Team将是最佳选择,整车仅重10.2公斤,看起来就有不容小觑的战斗力,但价格差不多比我选择的Lux CF SL 7.0贵了一倍,定价10249美金。


38.jpg


Lux看起来赏心悦目,但它并没有牺牲现实中的使用性能。




总结

  从XC竞赛车来看,Canyon Lux应该是市场上最全面的单车,或许它算不上很柔顺,但比Giant Anthem速度更快,响应更好。没有专利避震系统,意味着单车没那么两极化,比Specialized Epic更加实用。下坡表现方面,Lux比不上Scott Spark或者Santa Cruz Blur,但它的前三角内侧可以放置两个水瓶,避震系统拥有更自然的踩踏效率。


  Orbea Oiz是一款与Lux在数据有很多共同点的自行车。我只在新的Oiz上骑了一天,所以我很期待能在本田步道骑行更多时间,看看它如何与Lux对抗。Trek Supercaliber是另一个既无有双水瓶容纳量又具有引人入胜的IsoStrut悬架设计的新竞争者,我们渴望看到后者在赛道上的表现。请继续关注这些自行车的更多信息。


  不管说多少其他单车的特点,都不可否认,Lux是高度精良的XC车,高价值部件,流线型车架,专注于单车的踩踏效率和实用性,是个人参赛车手的理想选择。


39.jpg


我们确定,Lux是目前市场上最全面的XC竞赛车之一。

翻译:轮火竞赛,轮火竞赛拥有翻译后的中文文本版权,请勿转载!版权疑问:87604812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