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jpg


  过去几年,几乎所有的单车品牌都发布了eMTB,制造商在研发电助力机器时,考虑了很多方面。有的厂家为了适配具体的电机而修改原有的车型,有的开始勾画全新的设计,有的选择了“多即是好”的理念,为自己的单车塞入最大的电池,也有一些厂家更倾向“骑行感觉接近山地车”的道路,尽可能将eMTB做得最轻。


  Eminent,这个来自南加州的小型精品山地车公司,在避震设计和车架结构方面,总是选择自己的方向。当着手研发旗下第一台电助力山地车时,他们趁机重构了已有的车架平台。经过三年的研发,Eminent在2021年末推出Drive车型,这是Active Float System动态浮动避震系统的高转点迭代版本。Drive依然流淌着Eminent的DNA,但新款是全新的野兽。新品围绕EP8电机而设计,但使用更温和的504瓦时电池,Drive的定位有些模糊,并不是体型庞大的eMTB,但依然提供不受拘束的踩踏助力。重量算是中等,注重下坡表现,我们很兴奋,迫切地想看到Eminent在电助力山地车世界初次露面的表现。





设计亮点


29寸轮组

160mm后轮行程// 170mm前叉行程

单向碳纤维车架

AFS动态浮动系统高转点避震结构

可通过倒装芯片调整几何

64/63.5头管角度

76.2/77有效座管角度

440mm后下叉

85Nm Shimano STEPS EP8电机

Shimano 504Wh电池

Shimano STEPS SC-EM800显示屏

Shimano SLX 12速后拨和变速

Shimano Deore飞轮

TRP Slate 4 Piston刹车

Marzocchi Bomber Z1前叉

FOX Float X Performance后避震器

Crankbrothers Synthesis Enduro Alloy轮组

Super Boost 157mm后花鼓开档

Sizes: M, L,XL

22.2kg,L码不带脚踏

8799美金(Comp MT)




优点


后避震平台运作流畅,支撑性好,提供令人印象深刻的防触底控制

出色的下坡稳定性,让人充满信心

对eMTB车型而言反应灵敏

上坡和下坡时都有很好的贴地效果

沉默的小径杀手




缺点


电池容量

Marzocchi Bomber Z1前叉的可调选项有限

价位过高


1.jpg





AFS动态浮动系统高转点避震设计


  Drive最典型的特征就是Eminent品牌最新的AFS动态浮动系统。Eminent推出了搭载AFS系统的第一代Haste enduro车和Onset林道车。强调在所有骑行场景都将贴地效果放在首位,如同大部分车手印象中的一样,最初的AFS结构非常吸引人。后避震器安装在座管内部的一个通道中,后刹车固定在独立的浮动刹车安装座上。和最近很多品牌一样,Eminent决定在研发Drive车型时搭上高转点这趟顺风车。新的AFS高转点设计与前一代有很多相似的特点,但新款将后避震器放置在座管前方,并将后刹直接安装在浮动的后叉末端。后避震器依然随着高转点设计而浮动,但舍弃了从前在座管和后下叉之间浮动的方式,变成了现在的浮动于后下叉和下连杆之间。自从Drive发布之后,Eminent还推出了Haste 2.0车,搭载同样的AFS高转点设计。


2.jpg


  Eminent选择高位转点设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为了获得向后移动的轴心轨迹。Drive车型的轴心轨迹会随着避震行程压缩而向后移动15mm,让后轮向上方移动,并且不会阻挡压缩进程。这让Drive车型在下坡和上坡避震压缩时,可以保持高速、稳定和贴地。主转点安装了一个导轮,用来抵消链条拉扯,还使用ethirteen导链器,给链条提供额外保护。AFS高转点设计的杠杆比率是30%,变化比较平滑,让Drive车型的行程压缩更容易预测,有更好的中段支撑和触底控制。也意味着可以使用没那么多微调范围的后避震器,Drive可以非常适配线圈弹簧后避震器。


3.jpg

4.jpg

5.jpg

6.jpg


  为什么Eminent要抛弃浮动刹车安装座?刹车托架的主要功能是分离避震和制动力,从而让抗后抬升数值保持在较低程度,并且最大程度减少刹车对悬挂系统的影响。AFS高转点设计能实现不依靠刹车托架而取得动态的制动效果,这要归功于较高的主转点,转点布局可以带来充分的动态制动,预压位置仅有30%的抗后抬升。没有了刹车托架,Drive可以安装203mm的碟片。






车架概述


  在Drive新车的连杆结构和运动学原理之外,Eminent趁此机会,精细入微地调整车架发动机与电池周围的美感。绝不放过任何展示Eminent独特性的关键设计。客观地说,我们发现Drive确实比前几代产品设计更讨人喜欢,也是我们测试过最光鲜亮丽的eMTB之一。考虑到重量、强度和整体美观度,Eminent选择了EP8电机,搭配中等容量的504 Wh电池。这款小电池是定制的,完全整合,让Drive的下管保持着纤细的体型。电池不可轻易移动,需要将电机取下之后,才能从车架中取出电池。


7.jpg


  现在Drive的后避震器位于立管前方,座管畅通无阻,L码提供308mm的深度。与 Haste 1.0 和 Onset 车型相比,长座管设计允许 Eminent 将 Drive 的站立高度减少约一英寸。头管结实而漂亮,与下管合为一体,让所有的线管都从上管进入车架。尽管后避震器和连杆移到了立管前方,但Drive依然为最大尺寸的水壶提供大量的空间。就在水壶架的下方,有一个非常简洁的充电端口。


8.jpg

9.jpg

10.jpg

11.jpg


  其他车架细节包括:后下叉和后下叉的转点都采用双列角接触轴承,加上SuperBoost 157后花鼓开档,使用六角形后轴。Eminent选择这些设计,是为了增加侧向刚度和耐用度。





EP8电机,504 Wh电池,E-TUBE应用程序


  作为eMTB世界中的重要车型之一,Drive搭载EP8电机,提供85Nm扭矩。如同很多车手熟悉的那样,EP8系统是Shimano旗下最好的eMTB电机,轻量、紧凑、容易整合,还可以通过E-TUBE应用程序实现个性化调整。如上文所述,Drive新车搭载EP8电机和504Wh电池,但与其他品牌用中小型电池来掌控电机的做法不同,Drive 85Nm电机能接收全部的85Nm扭矩。其他的电子部件包括Shimano最新款电助力变速,安装在把横上的彩色显示屏,上管位置的电源按钮。Drive还有可拆卸的塑料护板,在下管位置保护电机,遇到不可避免的撞击时起到保护作用。


12.jpg





整车配置


  Drive有两个版本:Drive LT搭配150mm行程,Drive MT则是160mm。两个版本都使用同样的 EP8电机和504Wh电池,但几何参数存在差异。我们测试的是最实惠的MT Comp型号,零售价位8799美金,部件包括170mm Marzocchi Z1前叉,FOX Performance Float X后避震器,TRP Slate T4刹车,203mm碟片,Crankbrother Synthesis Enduro轮组,由Deore和SLX 混搭的Shimano传动套件。还有两个更贵的MT版本,升级为FOX Performance Elite或Factory避震器,TRP EVO刹车,Shimano XT或XTR传动。


13.jpg

14.jpg

15.jpg

16.jpg


  我们测试的单车重49磅,在eMTB的平均水平中算是比较轻的,但还是比搭配中等容量电池的单车重一些。将Drive与我们今年测试过的其他eMTB相比较,Transition Repeater重50.2磅,搭配EP8电机和630 Wh电池,而Orbea Rise Hydro重44磅,搭配EP8 RS电机和540 Wh电池。我们没有测试过最高级别的Drive,只知道部件方面与低价版不同,会减轻整车重量。但具体轻了多少还不清楚,这个问题以后再解决吧。但我们发现有意思的是,尽管Drive搭配较小的电池,但还是有一定的重量。


17.jpg


Comp整车,8799美金


18.jpg


Advanced整车,10199美金


19.jpg


Pro整车,12199美金





几何


  两个Drive型号之间,MT版本的几何更趴、更低、更长,让下坡表现更完善。两个型号都在后避震器安装座的上方设计了倒装芯片,可以影响头管角度、立管角度和中轴高度。我们花了最多时间测试角度不那么趴的参数,但也只是相对而言。我们测试的L码单车头管64°,立管76.2°,前伸量476mm,BB高343mm。当我们调整倒装芯片到较趴的角度,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头管变趴了5度,BB降低了7mm,这种调整并不适合我们骑行的线路。Drive的几何角度较为陡直时,就能很好地掌控颠簸路面和技术线路,我们只在特别陡峭的线路或者高速地形需要用到几何较趴的设置。


20.jpg


  幸好主转点位置较高,没有阻碍传动系统和电机,所以Drive可以搭载440mm后下叉。确实,对eMTB来说有些短了。后轴随着单车行程压缩可以增加15mm长度,但在爬坡或者急转弯时,可以明显感觉到Drive的后轴更短,也更容易控制它的移动。





林道表现


  我们测试Drive的时间很短,只有两周。而爱达荷州的博伊西地区是我们的骑行后院,很少有合法的电助力山地车骑行道,所以我们要去西部找一些残破而凶险的线路,看Drive如何展现自己的天性。找到的线路包含难以想象的陡峭爬坡,还有高速而险峻的下坡。我们测试Drive的时间比通常测试单车所用的时间短一些,但我们坐姿骑行的时间足够长,从而能舒适地控制单车,之后便开始挑战极限,也弄清了Drive最适合什么骑行场景。


21.jpg





下坡表现


  跳进西北海岸常见的下坡线路,Drive淡定自若,在险峻的路面上飞驰,稳定而自信。骑行了不到一圈的时间,在遍布炸弹坑的路面上飞腾,我们意识到这台车可以掌控十分粗野、高速、技术难度大的线路,而不会应接不暇。Drive充分利用160mm行程,允许我们进攻下坡,其好斗的特性和沉稳的表现与速降车不相上下。


22.jpg


  尽管我们对49磅的重量喋喋不休,但Drive回应极快,不像大部分eMTB那样对车手的输出反应很慢。我们可以毫无阻碍地在改变线路时,坐在车上调整几何,这让我们可以无拘无束,因为我们知道加速时单车是受控制的。同时,Drive因为电机重量低而收获了很多好处(这一点有争议,有人会觉得这款电机重),在避震器压缩时、过平地弯时,都能保持贴紧地面。在稍微平坦一些的小径上,Drive速度惊人,可以轻易地压缩行程,跳过树根或者需要抬压的障碍。较短的后下叉让单车保持灵活,不惧怕连续的弯道,就算Drive在压缩行程时,我们从不会缺少对单车的掌控。


23.jpg


  整体来说,Drive最喜欢的是下坡,它能无所畏惧地应对任何场景,提供流畅而受控的骑行,无论赛道条件多么苛刻,都足够让人印象深刻。





爬坡表现


  Drive的爬坡效率高,而且让车手觉得很舒适。必须承认,我们并不那么重视单车的踩踏能力,因为我们有电机的助力。Drive的立管角度较为陡直,使坐姿中正,略向前倾,让车手可以不假思索地踩踏向前。AFS避震系统在踩踏时非常活跃,提供恰到好处的贴地效果,但可以保持足够的硬度,不需要调整后避震器上的踩踏平台开关。


24.jpg


  带着单车爬上了超级陡峭的山坡,单车从容应对,我们对此印象深刻。同时,较短的后下叉加上容易掌控的整车重量,让车手面对技术路段时没有畏惧心理。我们很好奇导轮是否会影响到踩踏效率。为此,我们将电机关闭,骑着Drive到处跑,导轮确实会增加震动,但我们并不觉得对踩踏有阻碍。如果会造成额外的拖累,那也是非常轻微的,而且电机的存在可以轻松克服这点阻力。





后避震表现


  Drive的AFS避震设计提供超乎想象的流畅骑行,在经过颠簸路面时可以将赛道的反馈全都平息,在避震系统压缩时,依然保持一定的骑行高度,也能应对较大的冲击。Eminent建议将预压设置在25%-30%之间,但是,Drive的渐进感很强,中段支撑很好,所以我们决定将预压设为35%。


25.jpg


  尽管我们设置的预压偏高,但Drive从未有过反应迟缓的表现,当我们将体重倾泻在单车上时,它会提供完美的支撑。当遇到高频率的高速压缩时,Drive似乎在遇到撞击时很平滑,从来不会有不堪重负的感觉。对那些只喜欢使用平踏的车手而言,踏板回击是不存在的,地面通过单车直接给人的反馈几乎感觉不到。


  急切想要满足我们对自由骑的渴望,所以我们在几个简陋的坠台和断崖试飞了几次。落到接坡时,我们脑子里挥之不去的是避震系统不会触底的感觉。我们甚至不知道是否可以把所有行程用完,因为遇到剧烈的震荡时,单车总能淡定地吸收。经过几天骑行之后,我们明白了,很难找到一条足够险峻的线路,来激发后避震系统的极限。这种感觉特别好,让我们可以集中注意力去征服,去试探不同的选线,而不是对路面战战兢兢、对单车如何反应心里没底。


26.jpg


  有些车手大概会疑惑,FOX的Float X林道避震器能掌控如此激进的eMTB骑行?但我们发现,后避震器能提供受控而可预测的骑行感觉。Float X并不能限制Drive的能力,一旦我们增加预压,就能将压缩几乎完全打开,依靠Drive天生较强的渐进效果来提供支撑力。


27.jpg


  最后,Eminent在设计AFS高转点结构时,将贴地效果放在很重要的位置,骑行时,Drive总是像胶水一样紧贴地面。后轴轨迹再一次成为重点,可以让后轮贴地,而不会有任何偏向,浮动刹车让避震系统在刹车时依然保持活动。





电机功率和电池容量


  Drive并不是我们骑过的第一台搭配Shimano EP8电机的电助力山地车,但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很喜欢那种能够平滑地传输无尽动力的感觉,几乎可以让大部分爬坡变得温顺。电机最大的缺点就是它对踩踏节奏的依赖。我们并不在意出一身汗再享受下坡乐趣,但EP8电机的最佳踏频在85-100转/分钟之间,如果在这个区间之外,电助力下降得很明显。爬坡时,如果能精确地保证踏频在这个区间内恒定,那么EP8电机的表现就很稳定。


28.jpg


  熟悉了Shimano E-TUBE应用程序之后,我们为每个助力模式增加了扭矩,将Trail模式调高一档,并将Trail模式置于78Nm,也就是Boost模式的下一档位。这些调整让Trail和Eco模式更好用。在特别陡的路段,我们更偏向于Boost模式。


29.jpg

30.jpg

31.jpg


  电池容量方面,Drive的容量确实比很多eMTB更小,这也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其他因素决定了Drive比其他车型能更快速地提供助力。Drive整车49磅,并不算超级轻,需要更大的能量才能上山。而且,EP8的助力不受限制,也就意味着电池续航时间更短。如果我们考虑到市场上其他搭配504Wh或者更小的电池,很多厂家都标榜用功率更小的电机,以此来增加电池容量,那些产品通常重量更低,比正常尺寸电机的爬坡速度更慢。


32.jpg


  测试Drive新车时,我们大部分时间都使用Trail模式,平均12-15英里,4500-5000英尺的累计爬坡。这些数据来源于175磅的车手,主要在防火道上坡骑行。我们并不把电池容量放在首位,而是更偏爱爬坡的速度,在两段骑行之间给Drive的电池充电就好了。如果将最大化电池容量放在首位,只顾着完成一段骑行,我们只好选择功率较低的电助力车,并接受较慢的爬坡速度。





部件配置


Marzocchi Bomber Z1前叉


  Bomber Z1是Marzocch最贵的单肩前叉,却使用FOX旗下相对简易的GRIP阻尼。骑行时,Z1提供完美的底盘刚度,以及对小震动的灵敏反应,但当我们推车前进时,Z1显得有些不堪重负。GRIP阻尼提供有限的压缩调整范围,所以很难取得合适的支撑力。在多重压缩的情况下,前叉有种僵硬的感觉,吞没行程的速度太快,超过了我们最舒适的范围。让情况更加复杂的是,行程触底时缺少支撑力。Z1只配备了一个气压弹簧体积垫圈,我们很快就增加到了四个,如果想要继续使用Z1前叉,那就不得不这么做。为了调整触底支撑力的缺点,我们将气压增加到了85psi,而不是推荐的76psi。我们还调了12档回弹,从闭合档位逆时针进行调整,而不是推荐的8档,这样才能防止Z1经受多重撞击时变得僵硬。我们并不是说Marzocchi Z1前叉限制了Drive的能力,我们知道,只要多一点时间,就能将前叉调整到更好的状态。但对一台8799美金的单车而言,车手得到的是入门级阻尼,设置和触底支撑力都很有限。


33.jpg

34.jpg



TRP Slate T4刹车


  TRP Slate T4刹车是品牌旗下最便宜的液压刹车,用于林道骑行。四活塞加上粗壮的拨杆设计,T4为Drive带来的刹车效果让我们感到惊艳。刹车拨杆的厚度需要车手适应,但只要我们将拨杆行程和角度设置好,T4的手感就会很接近Shimano刹车,刹车力度变化非常不明显,但咬合感很强烈。我们在潮湿泥泞天气中骑行过,从未体验过刹车表现的变化。在一些比较长的下坡,我们会持续捏紧刹车,但不是因为刹车力变弱,相反地,由于捏住刹把时力度强弱变化不大,导致我们手臂持续受力变得酸麻,很难坚持一直停在把横上。我们认为不是所有人都会有这种体验,如果你习惯了Shimano刹车的手感,那么Slate T4会让你感到很熟悉。


35.jpg

36.jpg



Shimano Deore和SLX混搭传动


  什么!8800美金的单车还会出现Deore和SLX传动部件?我们的反应跟你一样,当看到Drive MT Comp配置表时,很好奇Shimano最低端的套件如何掌控好Shimano EP8电机的负载。在这里我们就不卖关子了,传动系统在赛道上的表现没有瑕疵。编辑布莱德•豪威尔花了很长时间测试最新款Deore套件之后,我们有种预感,会被这组套件的效果震撼。变速流畅而清脆,而且很精确,使用的Hyperglide+技术与Shimano XTR套件相同。在负重的情况下刹车并不会有反作用力,SLX后拨非常安静,与Shimano旗下更贵的后拨无异。当然了,导轮确实有助于减少链条拍击和传动噪音。Deore、SLX混合套件唯一的缺点就是重量。在我们看来,重量并不是MTB首先考虑的方面。对那些重视每一克重量的车手而言,套件还有升级空间,可以实现更轻量,或者选择Drive MT Advanced和Pro版本的整车。


37.jpg





噪音


  和很多高位转点搭配导轮的单车一样,Drive在经过磕磕绊绊的地形时很安静。爬坡时,唯一可以听到的机械噪音来自于导轮。Shimano EP8电机在踩踏时发出的嗡嗡声很响,而导轮的声音差不多是同样分贝。有些车手会觉得这个声音很吵,但我们忙着跟朋友讨论刚刚的下坡有多酷,根本不会为那点声音而烦恼。了解Shimano EP8电机的车手大概在想,为什么我们对电机不负重时发出的巨大哐当声不抱怨呢?很难解释为什么,但我们测试的Drive确实没有出现这种问题,对此我们感到很高兴。


38.jpg





长期耐用度


  我们花在Drive的时间不算多,也不够写一个很有深度的耐用度结论。我们只能说,在粘稠的泥浆中骑行过后,没有发现转点和连接位置出现噪声, 涂装也没有出现磨损,也没有明显的外漆破损。我们注意到可能在长期使用中出现的问题是,变速线缆从立管离开前三角的位置会有磨损。这个磨损是避震系统压缩时,由于线缆在车架中滑动而造成的,很难判断这种磨损是否会对骑行造成影响。幸运的是,这个问题可以轻松解决,只要增加胶带就能保护到位。


39.jpg

40.jpg





总结


  Eminent Drive可能是我们骑过最有趣最得劲的eMTB。重量算是轻的,骑行能力很强,避震设计支撑性很好,反应灵敏。如果车手期待的是下坡时积极响应、反应灵活的eMTB,那么Eminent Drive是很理想的选择。我们不至于说这台车的感觉像山地车,但确实比大部分eMTB提供更多可玩性,同时保持了eMTB核心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唯一的限制因素就是电池容量,当你拥有Shimano EP8不受限制的动力,你将如何使用才能达到与其他eMTB一样的续航时间?


  更多信息请访问eminentcycles.com


翻译:轮火竞赛  请勿转载!版权疑问:876048124@qq.co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