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圈和气压后避震器对比测试:稳定前行还是愉快玩耍?
2017年10月19日 12:09 来源:vitalmtb 作者:Johan Hjord
近年来,随着后避震器的设计不断改善,对车架避震动力学的了解逐渐深刻,越来越多的非速降车搭配着线圈弹簧后避震器。换句话说,过去十年在气压后避震器占据压倒性优势, 但现在风向有点变化了,线圈弹簧后避震器出场率并不低。既然线圈弹簧后避震器的重量差不多是气压避震器的两倍,车手为何还心甘情愿地选择线圈弹簧呢?从什么时候开始,车手不再强烈要求装一台12千克的enduro整车?当安装线圈弹簧避震器之后,单车的掌控性会发生什么变化?我们找来了几款Fox后避震器,来到山中,进行最直接的对比。
过去几年我们用过无数种后避震器,使用时间最长的单车搭配的是FOX Float X2,我们曾经也测评过这款避震器,有无上坡开关的版本都测试过,而且两个版本的得分都很高。由于测试车的后悬挂结构渐进性较强,最适合搭配线圈弹簧后避震器,所以我们产生了进行对比测试的想法。
但可惜的是,针对我们这个码数的单车,DHX2后避震器没有设计出上坡模式的版本,所以我们只好用标准版进行测试。
FOX DHX2特点
外部可调范围:高低速压缩、高低速回弹、线圈弹簧预压
涂层:氮化钛
规格:7.875 x 2.25(两段拨杆)、8.5 x 2.5(两段拨杆)、8.75 x 2.75、9.5 x 3, 10.5 x 3.5
重量:776克(8.75x2.75)
售价:599美金,不带弹簧
FOX Float X2特点
Kashima涂层
外部调整范围:高低速压缩、高低速回弹、压缩拨杆两档,气压。
EVOL负气室
气室体积可通过气压垫片调整
规格(两段拨杆版本):7.875 x 2.00、7.875 x 2.25、8.50 x 2.50
规格(两段拨杆版本):8.75 x 2.75、9.50 x 3.00、10.50 x 3.50
重量:520克(8.75x2.75)
售价:629美金
线圈弹簧后避震器
负气室,高调的橙色弹簧,DHX2后避震器外观设计确实很有分量。同样尺寸的避震器,线圈弹簧版有776克,而气压弹簧版本只有520克。油压调整与Float版本一样,不同之处在于预压设置,DHX2通过弹簧刚性来制定预压,而Float则是通过气压调整。出发之前我们按照自己的体重和车型选择了推荐的弹簧磅数,但很快就发现,弹簧刚度不够,后避震器很容易打底。将弹簧换成400-425lbs就好多了,设置弹簧预压时拧三圈,高速回弹比气压版的基本设置多了两档。参数调整好之后,单车在林道上给我们的感觉与安装气压后避震器差不多,但两种后避震器的差别很快显示出来。
初始设置调好之后,我们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在山上试骑线圈弹簧后避震器,目的是增加熟悉度,避免在赛道上出现问题。
用线圈弹簧后避震器骑下山的第一轮,我们中途停了两次,检查了后车胎的胎压,最后确定车胎漏掉了一半气。线圈弹簧的效果就是这么暴力,处理小震动和路况的方式与气压弹簧有很大的区别。
在测试DHX2的初始阶段,我们试遍了enduro车能应付的各种地形。流畅的上坡、快速的下坡,到更陡峭的地貌,有时候也会腾空,这样的活动持续了很多天。测试期间,单车确实是表现完美的伙伴。两种避震器在面对同样的动力输出和线路风格时,有截然不同的反应。线圈弹簧后避震器的加分项:可以增加牵引力,让车手有种脚踏实地的感觉,对enduro车的下坡性能有不少的提升效果。当然也有减分的方面,单车变得不那么活泼好动,贴地而行的时间更多。
在踩踏效率方面,线圈弹簧后避震器缺少爆发力。当你少踩踏了几脚时,单车速度明显比安装气压后避震器时更为迟钝。在处理踏板回击方面,我们发现气压弹簧和线圈弹簧版本差不多。实际上这个问题与阻尼没有太大关系,主要是受弹簧刚度曲线的影响。因为气压弹簧后避震器渐进性更好,意味着冲程压缩初期能提供更好的支撑效果,冲刺时爆发速度更快。这不仅与预压的实际杠杆比有关系,也受到弹簧曲线走向的影响。因为气压弹簧具有更强的渐进性,在弹簧刚性曲线上可以看到,预压范围内和预压之后的曲线很陡,这决定了避震器的在大力踩踏、伸缩、回弹时的反应。简单来说,只需要少量的外力,就能让气压弹簧后避震器产生剧烈的动作。解释清楚这一点之后,我们就不必讨论车架杠杆比的问题了,因为两种后避震器是在同一台车上进行测试的。
我们刚好拿到一台最近发布的2018 Devinci Spartan,有机会在惠斯勒对RockShox的两款后避震器进行对比测试。Spartan也是一台渐进性很强的单车。在这台车上的测试结果与之前测试Fox时非常接近。我们与SRAM/RockShox的邓肯·里弗尔(Duncan Riffle)、克里斯·曼德尔(Chris Mandell)讨论了一番,气压避震器压缩时具有不导热的特点,这或许就是气压后避震器显得额外活跃的原因。从表面上来看,很容易得出结论:气压弹簧渐进性更好。就算是下坡专用的气压后避震器,其表现也与相应的线圈弹簧后避震器区别甚大。
因为夸张的造型,我们更倾向于将线圈弹簧后避震器与激进的骑行风格画上等号,确实也有几分道理。只要与合适的单车搭配,在艰险的地形上,线圈弹簧后避震器让车手在高速前进时更有信心,但遇到大落差需要腾空时,很难比得上气压弹簧那种行程用之不尽的感觉。测试车安装上线圈弹簧后避震器之后,我们有信心去挑战平时常去的任何地形,甚至换上了刚性稍强的弹簧,这与测试车本身渐进性较强有关,但不可否认,气压弹簧有更大的容错空间,而且防触底控制效果更好。
因为气压弹簧天生具有更强的渐进性,所以能与之配套的车架更多,能通过体积垫块和气压调整弹簧刚性是另一个优点。一旦避震器被设置成与车架相匹配的参数,甚至可能达到线圈弹簧的效果,只在处理小震动方面略有不足。因为这篇文章中出现的气压后避震器跟“贴地”沾不上边,所以没办法比较线圈弹簧与气压弹簧处理小震动的区别。我们能讨论的是高频冲击,气压后避震器处理中等大小的石块和落差时表现值得称道,两种避震器的给车手的感觉很不一样。
对比
测试末期,我们来到经常去骑车的一条当地线路,进行先后对比测试。这条线路速度惊人,地形崎岖,还有一些坠台,总之能让我们快速发觉两种后避震器的差异。以下是对比测试当天的视频:
对比测试当天,我们将两种避震器都设置成自己偏爱的参数,线圈弹簧后避震器的高速压缩相比气压版多调了2-3档。线圈弹簧后避震器旋钮所制造的防触底阻力效果惊人,看到实际表现与宣传语一致时,我们很惊喜。先后测试过两种避震器之后,结果与我们上文提出的并无差异,也再次强调了两种类型的避震器在实战表现时有多大差别。特别要指出,我们没有特意去测量硬性数字,比如长途骑行增热指数、压缩和回弹衰减,也没有进行计时测量。我们的目标是磨出两种避震器感觉上的差异,而不是为了证明哪种避震器最好。你可以认为这是带有主观性的客观测量。
结论
成为山地车手真的特别棒!通晓避震设计和阻尼技术变革的知识,当建造自己的梦中单车时,我们比以往有了更多选择。线圈弹簧并不适合所有人,但我们可以确定它100%可以搭配林道车或者enduro车,只要你的车架避震设计有足够强的渐进性。如果你想要一台全部行程超级柔顺的单车,让你通过险峻地形时贴紧地面,线圈弹簧将更能满足你的期待。如果你追求的是腾空飞跃,请选择气压弹簧。不管你选择哪种,一款高质量的后避震器要有充足的可调范围,还要有爬坡锁定模式,才能充分玩出单车的乐趣。
测评车手
约翰(Johan Hjord)喜欢单车,但奇怪的是兴趣并没有让他成为厉害的车手。多年来他一直在练习用滑雪板飞悬崖,2005年才开始玩山地车。从此之后,他总是骑着避震行程过长的单车,来掩饰他作为车手的许多缺憾。体重90公斤,路感奇差的选线技巧,笨拙的落地方式,让他成为测试产品耐用性的专家。如果在约翰的骑乘下还能保持完好无损的部件,必定能经得住所有人的蹂躏。约翰用平踏骑车,他将自己的骑行风格形容为“没什么风格”,但实际上他是猛人一枚。他觉得别人修建的大部分线路都不好玩,所以利用业余时间修建自己喜欢的线路。
翻译:轮火竞赛,轮火竞赛拥有翻译后的中文文本版权,请勿转载!版权疑问:87604812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