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ll T2林道车、M2马拉松XC车
2021年02月03日 17:02 来源:www.mtb-mag.com 作者:Marco Toniolo
Stoll推出了T2和M2两款山地车,其中T代表Trail(林道),M代表Marathon(山地马拉松)。两个车型共用一个车架,通过不同的连杆和避震提供不同的用途。这是Stoll在T1和M1的基础上改进而来,我曾对旧款进行过深入的评测。注意,Stoll是少数几个仍在欧洲生产的品牌之一。更准确地说,是在Bike Ahead位于德国的总部生产碳纤维车架。Stoll的总部则是位于瑞士的沙夫豪森地区。
Stoll老板Thomas来到了我们的办公室,于是我们一起到San Lucio试骑了一下新品。
这是我骑的L码T2。不含脚踏的实测重量是11.5kg。第一眼觉得车架和上一代完全一致,但事实上Stoll对车子的几何与避震结构进行了修改。新车的前后行程均为140mm。
T2变得更长,头管角度更放松,立管角度更直立。M2的立管显得更加直立。试过之后,我发现我应该要骑M码,因为L码对我来说长了,就算用了50mm把立也是太长了。
后避震对小的颠簸更加敏感,提高了在技术路段上坡的抓地力。
同时,后避震从行程中段开始避震曲线非常渐进,避免在行程末端出现打底。这是得益于新的避震结构,下面是新款连杆的照片。整体结构仍然是VPP。
T1的后端比较软,所以Stoll对整个后三角进行了重新设计,现在的后三角是碳纤维一体的。新款的改变,在山里很快就能体验出来。整台车在快速路段变得更加稳定,在难度大的地形给你更多信心。加上对小抖动更加灵敏,新车让你在岩石和树根的地形上更安全。
Duke轮组的前轮内宽30mm,后轮内宽27.5mm,加上比较低的框高,骑起来感觉很棒,不会显得太硬,减轻了手上的负担。轮胎方面,前轮是Schwalbe Hans Dampf,后轮是Nobby Nic,都是2.35英寸的,非常宽。
有趣的是,这台车选择了SRAM的UDH后拨挂耳,和飞轮之间留下了不少空间,也许13速也离我们不远了……
在像一条通往San Lucio山口的路线,爬升超过1000米,中间还有一些陡坡,一台11.5kg的林道山地车就是一台利器。在爬坡上,它不像那些大行程、高重量的enduro山地车一样消耗你的体力。我习惯76°的立管角度,对T2的74.5°一开始还有些怀疑,不过当我骑着它上陡坡的时候,我改变了我的想法。在一段路,我用L码和M码都试了一次,发现车上的重心可以很好地居中,上半身不需要太费劲,也不需要把身体移到非常靠前。要知道,T2的后下叉长度和T1是一样的。前轮也非常贴合地面。
这台车采用了RockShox Deluxe后避震器。当把拨杆调到关闭之后,避震器还是可以稍微活动的。我在上坡的时候可以把压缩关掉。RockShox向车厂提供不同水平的硬度(在锁死的时候),因为后避震器没有全开和锁死的中间挡位可选(不像Fox)。不过我也要说,就是后避震器打开了,车子的后端在踩踏的时候也是平稳的,不会晃来晃去。
我已经说过,新的避震结构让车子在上坡的抓地力提高了。这一点加上整车几何的改变,让Stoll T2成为一辆更出色的林道山地车。在下坡方面,T2易于转向,也可以抬压过障碍,这是因为它比较轻的车重。在阿尔卑斯山区的不同地形,它都是一台充满乐趣的车子。另外,29寸轮径加上140mm,让这台车在下坡,哪怕速度比较快,也是一台不错的车子。
五通高度比较低,提高了车子的过弯性能,不过在技术上坡你要注意脚踏的位置。倾斜的头管角度增加了车子的稳定性,同时不会牺牲车子在直道上的表现。
经过一整天的骑行,我感觉Stoll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对T1进行了很好的改良,同时又保留了原来的基因。但事实上他们对几何、避震结构这些比较核心的东西进行了微妙的改变。在知道了这台车有着出色的车架和结构之后,我对T2的长期表现充满信心。我希望在测试之后能证实这一点。
M2
我也想简单讲一讲M2。这台车前后行程120mm,不含脚踏的重量仅为10.4kg,适合山地马拉松,或者XC也行。上坡和下坡都像火箭一般,不过在试骑的一些最困难的路段,和140mm的林道版本比起来,也是有一些限制的。
Stoll M2安装了新款的Yep Uptimizer 3.0升降坐管,也是瑞士产品。他们的老板Andrea Chiesa也和我们一起骑车。
图中展示的配置是自选的,和Stoll提供的其他车型一样。这是Stoll这个品牌的特点之一,让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配。
Stoll老板Thomas来到了我们的办公室,于是我们一起到San Lucio试骑了一下新品。

这是我骑的L码T2。不含脚踏的实测重量是11.5kg。第一眼觉得车架和上一代完全一致,但事实上Stoll对车子的几何与避震结构进行了修改。新车的前后行程均为140mm。
T2变得更长,头管角度更放松,立管角度更直立。M2的立管显得更加直立。试过之后,我发现我应该要骑M码,因为L码对我来说长了,就算用了50mm把立也是太长了。

后避震对小的颠簸更加敏感,提高了在技术路段上坡的抓地力。
同时,后避震从行程中段开始避震曲线非常渐进,避免在行程末端出现打底。这是得益于新的避震结构,下面是新款连杆的照片。整体结构仍然是VPP。

T1的后端比较软,所以Stoll对整个后三角进行了重新设计,现在的后三角是碳纤维一体的。新款的改变,在山里很快就能体验出来。整台车在快速路段变得更加稳定,在难度大的地形给你更多信心。加上对小抖动更加灵敏,新车让你在岩石和树根的地形上更安全。

Duke轮组的前轮内宽30mm,后轮内宽27.5mm,加上比较低的框高,骑起来感觉很棒,不会显得太硬,减轻了手上的负担。轮胎方面,前轮是Schwalbe Hans Dampf,后轮是Nobby Nic,都是2.35英寸的,非常宽。

有趣的是,这台车选择了SRAM的UDH后拨挂耳,和飞轮之间留下了不少空间,也许13速也离我们不远了……

前叉是140mm行程的RockShox Pike Ultimate,和后避震一样,对小颠簸十分灵敏。
在像一条通往San Lucio山口的路线,爬升超过1000米,中间还有一些陡坡,一台11.5kg的林道山地车就是一台利器。在爬坡上,它不像那些大行程、高重量的enduro山地车一样消耗你的体力。我习惯76°的立管角度,对T2的74.5°一开始还有些怀疑,不过当我骑着它上陡坡的时候,我改变了我的想法。在一段路,我用L码和M码都试了一次,发现车上的重心可以很好地居中,上半身不需要太费劲,也不需要把身体移到非常靠前。要知道,T2的后下叉长度和T1是一样的。前轮也非常贴合地面。

这台车采用了RockShox Deluxe后避震器。当把拨杆调到关闭之后,避震器还是可以稍微活动的。我在上坡的时候可以把压缩关掉。RockShox向车厂提供不同水平的硬度(在锁死的时候),因为后避震器没有全开和锁死的中间挡位可选(不像Fox)。不过我也要说,就是后避震器打开了,车子的后端在踩踏的时候也是平稳的,不会晃来晃去。
我已经说过,新的避震结构让车子在上坡的抓地力提高了。这一点加上整车几何的改变,让Stoll T2成为一辆更出色的林道山地车。在下坡方面,T2易于转向,也可以抬压过障碍,这是因为它比较轻的车重。在阿尔卑斯山区的不同地形,它都是一台充满乐趣的车子。另外,29寸轮径加上140mm,让这台车在下坡,哪怕速度比较快,也是一台不错的车子。
左边是T2,右边是M2
五通高度比较低,提高了车子的过弯性能,不过在技术上坡你要注意脚踏的位置。倾斜的头管角度增加了车子的稳定性,同时不会牺牲车子在直道上的表现。
经过一整天的骑行,我感觉Stoll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对T1进行了很好的改良,同时又保留了原来的基因。但事实上他们对几何、避震结构这些比较核心的东西进行了微妙的改变。在知道了这台车有着出色的车架和结构之后,我对T2的长期表现充满信心。我希望在测试之后能证实这一点。
M2
我也想简单讲一讲M2。这台车前后行程120mm,不含脚踏的重量仅为10.4kg,适合山地马拉松,或者XC也行。上坡和下坡都像火箭一般,不过在试骑的一些最困难的路段,和140mm的林道版本比起来,也是有一些限制的。

Newmen碳纤维轮组十分漂亮,一对的重量仅有1350克。框高非常低。

Stoll M2安装了新款的Yep Uptimizer 3.0升降坐管,也是瑞士产品。他们的老板Andrea Chiesa也和我们一起骑车。

图中展示的配置是自选的,和Stoll提供的其他车型一样。这是Stoll这个品牌的特点之一,让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配。
车辆售价以及更多信息请见Stoll官网。
翻译:轮火竞赛,请勿转载!版权疑问:876048124@qq.com
网友评论
已经有9条评论
已经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