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pg


  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家公司出现,挑战目前的主流观念。在过去几年,enduro前叉变得刚性越来越好,空气弹簧的线性也越来越好,意味着更软的初段行程,更多预压值,以及更结实的中段行程。但是一家来自意大利的精品避震品牌Bright Racing Shocks觉得这是不对的。他们有三款产品,分别用于XC、林道和enduro。我对enduro版本F929 Next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测试。


  Bright的所有前叉都是倒冲的。倒冲设计常常和扭转刚度不足联系在一起,不过Bright表示他们的设计有足够的转向精度。更不寻常的是,Bright认为你不需要初段行程较软的前叉。他们表示,你的骑行速度越快,你需要的静态预压值就越少。因为他们的产品的目标用户是赛车手和狂热的车友,所以他们认为你并不需要很大的预压值。


  Bright宣称Next相当于普通前叉多了20mm行程。我测试的前叉,实际行程是150mm,但是因为它在负载后几乎不动,所以它的高度和负载后的170mm行程前叉是相近的。后者正是它对标的。


  在其他品牌增加越来越多的功能和调节的同时,Bright反其道而行,把前叉的可调性控制在最低。用户只能对气压、低速压缩和低速回弹进行调节。厂家会对每个客户的阻尼进行个性化的调校。





Bright Racing Shocks F929 Next 参数


设计用途:Enduro、林道、电助力山地车

行程:150mm,对标170mm

轴心到叉肩距离:562mm(和150mm前叉相近)

35mm内管,49mm碳纤维上套管

可调参数:低速压缩/锁死,低速回弹,气压

实际重量:2287克

建议零售价:1930欧元

更多信息见Bright Racing Shocks官网


2.jpg

3.jpg





外壳


4.jpg



  碳纤维上套管在最宽的地方达到了49mm直径,连接CNC铝合金叉肩。和大部分的倒冲前叉一样,如果没有15mm桶轴和花鼓连着左右两端的叉脚,两边是可以各自活动的。叉脚支持Torque Cap,Bright强烈推荐使用Torque Cap花鼓以提高刚性。桶轴通过6mm内六角拧紧,在螺纹侧的对面是4mm的锁紧螺丝。这不是Fox和Ohlins采用的浮动桶轴,锁紧螺丝的作用是固定无螺纹一侧。


  这支前叉的重量是2287g(5.04lbs),比RockShox Zeb稍微轻一点,但是比Lyrik和Fox 36重。


  碟刹夹器安装座是可更换的。这里的是200mm的柱装式。内管直径是35mm,因此可以在家换上RockShox的防尘密封圈。塑料的内管保护罩通过螺丝固定,能够挡住碎石的撞击。





内部


5.jpg


我测试了三个不同的阻尼器。在黑色、蓝色或白色的密封头下方压缩空气


  弹簧和阻尼器位于左侧叉脚,右侧则主要是被动的,除了因为里面的气体被压缩产生一点小的弹簧作用力。理论上来说,将阻尼器和弹簧放在同一侧,会在压缩行程的时候力量更不均匀,因为所有抵抗压缩的力都来自同一侧。不过在大部分现代前叉设计中,虽然阻尼器和弹簧放在两边,然而两者的力也很难达到平均就是了。


  阻尼器是相对传统的单管密封圈设计,有一个弹簧支承的IFP补偿错位的阻尼液。上方有一个低速压缩调节旋钮,而下方则有一个低速回弹调节旋钮。压缩调节旋钮完全关闭的时候,相当于锁死前叉的功能。这和Fox Grip的阻尼压缩调节旋钮操作是类似的。两个调节旋钮都没有一格一格的分度,而是连续的手感。压缩旋钮从完全关闭到完全打开之间的距离大概是一又四分之一圈。回弹旋钮则是3.75圈那么多。如果能够把圈数做成整数,又或者将调节范围设成离散的一格一格,清楚自己的设定、使用起来会方便很多。


  空气弹簧是让F929骑起来与众不同的关键。位于前叉底部的空气阀对左侧内管的空气进行加压,通过阻尼器底部的活塞进行压缩。这支前叉没有负空气弹簧,不过有一个小的负线圈弹簧,藏在阻尼器内,帮助前叉避免抬升。负线圈弹簧在X-Fusion、DVO等前叉都有应有,不过F929的负弹簧非常短、力度非常小,意味着前叉在预压值的时候位置比较高。


  没有气室垫圈进行调整,不过这支前叉在接近行程末段的时候曲线上升非常大。





设置


6.jpg


  这支前叉没有一个真正的负弹簧,意味着需要打比较低的气压才能压得进行程。我的体重是85kg,我在RockShox Lyrik(也是35mm内管)打大概100psi,但是在F929只需要52psi。低压的原因大部分是因为F929没有负弹簧,而负弹簧的作用是和正弹簧对抗。另外的原因是这支前叉的正气室体积比较小,压缩比例比较高,导致线性相当渐进。我从48到65psi都试过一遍,但我发现高于55psi的话,前叉在刚接触地面的时候会非常硬,使得回弹非常猛,哪怕把回弹调得很慢。同时高压也会使得行程末段非常硬,超过120mm部分的行程变得无法使用。


  Bright给了我三个阻尼器进行测试。


  第一个阻尼器,我尝试了从全开到全关的所有设置,最后选择在一半附近的设置。回弹设得慢,前叉会陷进行程,而设得快则会使前叉过度回弹,容易抬起。回弹设置永远是两者之间的取舍,在不同设置都会同时出现这样的状况。Bright给我发了第二个阻尼器,高速压缩更硬,能够在遇到大的冲击时让前叉避免打底,从而使得气压可以调得更低。


  更换阻尼/弹簧组件是比较简单直接的过程,只需要一个和前叉附带的塑料工具,再加上扳手和套筒就行。你还需要一点避震用油脂,以及一点Bright或Fox Gold避震油。整个更换工程可以在十分钟以内完成。


  第二个阻尼器,在回弹全开的时候就显得太慢了,于是Bright很快又发来了第三个阻尼器,高速压缩比较硬、回弹比较轻。这一次,我的理想设置是两个都设在中间附近,气压是50-52psi。


  哪怕气压是最低(50psi),我测到的预压值也只有20mm。而传统的170mm前叉,你的预压值通常可以去到40mm(22.5%)那么多。所以在理论上讲,预压值之间的差距,抵消了轴心到叉肩距离之间的差距,意味着在预压值的高度是接近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设置下,给这支前叉换轮子有点麻烦。因为两边叉脚可以各自独立滑动和旋传,所以对齐是比较困难的。另外,内六角扳手是在有螺纹的一侧插进桶轴的,所以要一边对齐一边拧是比较麻烦的。倒冲前叉的另一个缺点是,挡泥板装在叉肩,效果不如传统前叉装在叉桥那么有效。还有,前叉底部的阀门,在放气或者移除气泵的时候会漏油,有可能污染刹车。


  但是,过线座的设计非常聪明,可拆卸的20mm刹车座也是很优雅的解决方案。





性能


7.jpg


当气压打到50多的时候,预压值非常小。


  Fox、RockShox和Ohlins的大部分前叉,在山路上骑起来的感觉都是差不多的。但是Bright给你一种不一样的感觉。


  当气压高于55psi,前叉的预压值很小,感觉太有弹性了,在技术型路段,或者抬起前轮越过障碍的时候,很容易弹起。如果把气压降到50psi,预压值会增加到20mm(13%)左右,刚好能够让前轮和地面贴住,避免弹起。


  不过把气压打到50出头的话,前叉在行程中段显得非常软。这会让它的反馈很不确定。曲线从行程末段开始上升,所以不容易打底,但是我很少能用上最后20mm的行程,哪怕把气压降到最低。把压缩调得更硬的话,在很陡的地形上前叉也是可控的。虽然我在一些难度比较大的路段把压缩几乎锁死,因为不这么做的话,弹簧的支撑不足。


  就是把气压降到最低,把回弹调得比我通常使用的更慢,这支前叉还是会在兔跳或者抬前轮的时候弹起,使得我很难把握时机,做动作的时候不方便。在快速颠簸的路段,前叉频繁弹起则会显得不太舒适。把回弹调慢一些,能够减轻这个问题,但是在问题彻底消失之前,前叉就会开始下沉,缺乏支撑。


  但是在避震这个领域,所有东西都是有正反两面的。Bright“先硬后软再硬”的少见的弹簧率曲线,好处是在狂野的路段,当前叉持续负载的时候,柔软的行程中段让骑乘感受非常舒适。当你猛冲上路肩(或者山路上类似的地形),前叉已经在合适的行程,能够把冲击全部吸收掉。长而嶙峋,但不复杂的地形,通常双手能感受到震动,但是这支前叉能够吸收很多,哪怕它的阻尼是比较硬的。这和我在Vorsprung Secus上感受到的基本相反。Vorsprung Secus有非常好的支撑,能让人很好地预判,也十分贴地,但是在行程中段比较硬,遇到单次、简单的冲击,反馈更加明显。话虽如此,Bright需要在压缩和回弹用到很硬的阻尼来避免下沉和弹起的问题,于是面对高频率的小震动会有很多颠簸。


  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倒冲设计的衬套离轮轴更近、润滑剂受重力影星更多流向密封圈,让前叉显得更灵敏——弹簧曲线才是决定前叉特性的主要因素。类似地,哪怕用上了Torque Hub花鼓,倒冲前叉的转向还是偶尔显得有些模糊和延迟,当然这也可能是因为前叉的行程中段非常软,给人脱离地面的感觉。当我用回一般花鼓,前轮在高负荷的条件下,一定是没那么响应迅速、易于判断的,比如在深沟里,或者是甩尾过弯。我没有手段测试其刚性,但是在“前轮顶住墙扭动车把”的测试中,Bright在扭向上的刚性,哪怕用上了Torque Hub也明显不如Fox 36,不过到了路上,这一点很少造成问题。


  我找了一天到一条经典的南威尔士enduro路线进行测试。那里有着各种各样的地形。对Bright和设置成170mm行程的2021 Fox 36 Factory进行背靠背对比。一方面,Fox前叉对中等程度的冲击的处理,不如弹簧软阻尼硬的Bright前叉。但是另一方面,Fox 36在复杂的环境使用起来更顺手。更多的预压值,使得前轮能贴住布满树根的地表。更线性的感觉,也能够在刹车或是冲上弯墙之前,有更好的控制。我感觉用Fox前叉,能够更好地压过那些紧凑、高负载的弯道。但这是刚性还是弹簧支撑的问题,我不好说。在大部分情况下,普通前叉更温和且可预判,在那些复杂的路况上让你更有信心、更有容错空间。





Bright Racing Shocks的回应:


  感谢您的反馈。


  老实说,我在最近三个月对轴承进行了一些调整,这也是为什么你会拿到这么多不同的阻尼器的原因。但是最后那个就是新的2022款的基础。我希望给你最好的支撑。


  山地倒冲前叉的一大毛病是刚性不足、转向不佳。现在这个问题OK,我松了一口气。


  我的想法是对负弹簧进行调整,和线圈弹簧一起,加上一些预压的微孔聚合物。


  这个方法能让行程初段更灵敏,因为在前叉完全弹开的时候我们也有负压(线圈弹簧+聚合物),在行程初段的时候会伸展。这个方法在早期版本(2014、2015、2016)进行过测试,但随后删除了,是想让事情简单一些。


  这将会是2022款enduro前叉的解决方案。——Pablo Fiorilli,Bright Racing Shocks创始人





优点


当前叉有负载的时候,非常灵敏和舒适。

十分独特,制作精致。



缺点


预压值不足加上柔软的中段,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

用最软的设置和最慢的回弹,还是会弹起。

价格高昂。





评论


  让这支前叉与众不同的,不是它的倒冲设计,而是它颠覆传统的弹簧率曲线。这是一支150mm行程的前叉,但几乎没什么预压值,所以高度和使用范围与170mm行程、20%预压值的前叉相近。前叉在如此接近完全伸展的状态下,会带来弹起的问题。而且从行程初段到中段,硬度大幅下降,又给人一种难以预判的感觉。当然了,这支前叉有长处——在不太复杂的地形能够很好地吸收一切冲击。但是弹起的问题,还有支撑不足的问题,让人很难上手。


  虽然那不一般的弹簧曲线让人难以掌握,但这支前叉的基本结构和阻尼性能又让人看到希望。如果将来有更传统的弹簧,我会很有兴趣再试一试的。——Seb Stott


翻译:轮火竞赛  请勿转载!版权疑问:87604812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