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pg




新款Drive电助力山地车地相关信息


  今年7月,Eminent Cycles放出了预告片,暗示不久的将来会发布电助力车。从那之后,他们分享过很多预产阶段的车架照片,刺激着我们对这个南加州小品牌的期望值。经过三年的研发,Eminent终于发布了高转点AFS避震设计的Drive新车,可以从两种行程中选择其一,搭载可微调几何,还有其他很多细节。又一个品牌赶上了高转点的浪头,Eminent相信,这种避震设计向后运作的轴心轨迹和转点位置,能完美优化电助力车的表现。新款Drive电助力车与Eminent在售的林道车共享了大量设计元素,但新车是前所未有的野兽。



  对我们而言,新车的诞生,是为了突破常规限制的欲望,让骑行的边界更广阔,不管是下班后的舒活筋骨,还是周末的盛大骑行。Drive的存在,就是为了让你能骑车去更远、更多的地方。以技术为驱动,对性能精益求精,在美学层面无可匹敌,这就是我们制作Drive的标准。我们并不是简单地给已有的山地车塞上电池和电机,使之冠上“电助力”的头衔。在我们眼中,设计新车是全新的挑战,也是为EminentAFS Suspension避震系统书写新篇章的机会。为了达成目标,我们经受过各种磨砺,从常规设计中跳脱出来,思考单车哪里需要提升以及如何去提升,而且是以最高效的方式。从新车的轮廓就能辨别出EminentDNA,哪怕你对工程设计一无所知,也能看出这款车的新面貌。只要骑上它一会儿,你就会感受到高转点避震系统的滚动优势,还有后避震系统压入时均衡的可预测性。Shimano EP8电机让这台车渴求着更多,你自己也会感受到这一点。简单来说,这台车很耐受。





产品特点


AFS动态浮动高转点避震系统

29寸轮组

全碳纤维车架

两种行程:LT150mm前叉,140mm后轮行程;MT170mm前叉,160mm后轮行程

可通过倒装芯片调整几何

头管角度:LT65°- 64.5°// MT64°- 63.5°

76°- 77°有效立管角度

后下叉440mm

Shimano EP8电机

Shimano 504Wh电池

尺码:MLXL



三种配置


Comp LT8399美金// Comp MT8499美金

Advanced LT9799美金// Advanced MT9899美金

Pro LT11,699美金// Pro MT11899美金



2.jpg


  Drive推出的全新设计,其实是累积了车手和顾客三年的反馈。贴地效果(无论是下坡、踩踏还是上坡发力)是AFS动态浮动避震系统的基础:较长的摇臂、全浮动的后叉尾端和动态刹车。这个系统早已证明了自身的能力,媒体和顾客都对它充满了信心。






高转点AFS避震设计


  15mm向后运作的轴心轨迹。在我们看来,这才是前进的正确方式。前进的意思是,一旦骑上Drive,你立刻会注意到,单车不会被岩石和小碎石拦住前进的方向。当单车遇到障碍时,后轮会随着压缩而贴地,向后移动,摆脱障碍物,然后复位,准备迎接下一个冲击。但这个过程中不仅仅要提升贴地效果,还有更多巧妙的细节。


3.jpg


  Drive还能保持前后平衡,持续表现很稳定。想象一下伸缩式前叉时如何压入行程的,它会往上、往后移动。多年来,山地车后避震系统的运作方向正好与前叉相反:向上、向前,对抗着冲击力的方向。


  梯形的形状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4.jpg


  把梯形的两边想象成轴心的轨迹,圆形当作轮子。当车轮遇到障碍时,前轮往梯形上方移动,让头管角度更陡更直,而且会缩短轮轴距。随着地形变得颠簸,这种情况会加剧。


  当轴心轨迹向后时,前后轴的运行方向更接近平行。


5.jpg


  结果就是,单车能保持稳定的轮轴距,骑行时前后更居中。转向时可预测性更好,因为后下叉不会随着转弯而收缩,让车手感受到前后端的一致性。


6.jpg


  高转点AFS避震设计的好处还体现在爬坡方面,尤其是路面磕磕绊绊的爬坡。征服所有技术型爬坡的要点都一样:在单车保持贴地的同时,不借助你的推力和重力就能让单车越过障碍物往上方前进。我们都经历过这样的情况,即需要剧烈的重量转移才能将后端向上抬起并越过光滑的原木、石块或岩床。这是一个棘手的操作,通常会导致轮胎打滑。但是,当用上我们的新车,在轮胎没有跑偏的情况下,骑手可以在更居中的位置越过障碍物。所有这些都是在保持 120% 左右的抗后下沉值的同时实现的。


7.jpg


  最后回到电助力车,当围绕着电机和电池设计单车时,高转点结构显得更为重要。标准软尾车在中轴区域的地盘之争非常激烈:传动系统、车胎、主转点的最佳位置,如今还要加上电助力车的电机,大部分情况下,都要做出一定的让步。通常是主转点和后下叉被挪到后面,以便给电机腾出空间。最终,这种做法会改变原始设计的特点。然而,在高转点设计的加持下,主转点位置并不影响传动系统和电机地布局。转点有充足的活动空间,车胎空隙也成不了问题。高转点结构让Drive得以搭配较短的440mm后下叉(以电助力车的标准),还能安装2.6寸的车胎。请记住,440mm后下叉并不影响什么,单车后轮轴有15mm的后移范围。换句话说,后下叉只在行程压入够深时才会增长,当你在上坡需要稳定而灵活时,后下叉会保持较短的状态。对于那些利用超长后轴距来实现稳定性的传统低转点单车来说,情形可能正好相反:当速度慢、路径窄、技术难度大时,后下叉最长;当你急速下坡时,后下叉反而变短。





杠杆比


  下图说明了一切。笔直的线,30%左右的渐进,换句话说,当单车压缩行程时,避震累进曲线几乎是平直的。这意味着什么呢?它是线性的,所以后减震器的表现可预测,梯度没有奇怪的变化,这意味着在赛道上不会有突兀的感受。较好的中段支撑,也就等同于转弯、抬压和大落差时会有相对较大的缓冲。而Drive会随着行程压缩程度加深而变硬,始终有剩余行程。


8.jpg


去掉刹车托架,全面动态制动


  “浮动刹车去哪里了?难道浮动刹车不是最重要的吗?”多亏了高转点设计,不再需要刹车座提供较低的抗后抬升数值。通过抬高主转点的位置,后下叉和后上叉近乎于平行,而且在单车行程压缩的过程中也能保持平行。这就意味着后轴末端只做平移运动,而不是旋转运动,让我们可以将卡钳直接固定在后叉末端,同时保持出色的刹车性能。将碟片锁定在卡钳上的同一个位置,并且不随行程压缩而变化,Drive实现了全面动态制动,预压位置有30%的抗后抬升值。刹车托架没了,便有了足够的空间安装标准203mm碟片。






设计和美学


  一旦我们对一项设计的功能感到满意,注意力就会转移到成品的外貌上。拿Drive来说,最首要的是尽可能减少电机和电池组的空间,同时还提供视觉均衡的设计。为了让下管尽可能做得更纤细,避免出现早期电助力车备受诟病的庞大体型,设计团队付出了很多努力。通过使用定制的全方位整合式电池,并将刹车和变速器走线都穿过上管,终于实现了以上目标。


9.jpg





Shimano EP8电机和定制504W电池


  EP8是业内体积最小、重量最轻的电机,可输出85 Nm的扭矩,由Shimano简洁而精巧的集成显示界面控制。通过E-Tube手机APP进一步定制电源传输。重量、强度、保持外观精巧,是主要的设计目标。由于定制的504W电池通过电机接入,让Drive拥有行业内最小巧的下管和电机区域,外观紧凑的同时还减轻了重量。


10.jpg

11.jpg





座杆和空间


  后避震器和连杆移到了立管前方,所以我们可以优先安排后避震器的通道。新设计为34.9mm座杆提供了巨大且不受干扰的嵌入空间:308mm (L码 和 XL)288mm M码)。紧凑的后避震器让我们可以将跨高减低一寸,让每个尺寸的车架都能适用于身材更高大的车手。最后,我们将立管角度增加到76.2°MT)和77°LT),让车手处于最佳的直立坐姿。





可调整几何


  简约的整合式倒装芯片位于后避震器的顶部安装座上,让几何可以调整半度:63.5°64° MT),64.5°65°LT)。调整几何很方便,只要在路边停下来,用6mm的六角匙就行。


12.jpg


Super Boost轴距,六角轴心


  侧向刚度总是越强越好,所以我们为Drive考虑得很长远。第一个提升就是换成了SuperBoost 157花鼓,让辐条法兰更宽,从而创造出强度更高、硬度更高的轮组。但这还不够,真正的提升存在于看不到的地方。新的后叉末端设计整合了独特的六边形后轴,将两个后叉尾勾片锁在一起,在高应力环境下提升扭转刚度。最后,我们在后下叉和后上叉位置使用双列角接触轴承,提升刚度和耐用度。


13.jpg





整车一览



Drive LT


14.jpg


Drive LT Comp – 8499美金


15.jpg


Drive LT Advanced – 9899美金


16.jpg


Drive LT Pro – 11899美金


17.jpg



Drive MT


18.jpg


Drive MT Comp – 8499美金


19.jpg


Drive MT Advanced – 9899美金


20.jpg


Drive MT Pro – 11899美金


21.jpg

22.jpg


更多信息请访问www.eminentcycles.com


请勿转载!版权疑问:87604812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