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速降选拔赛“开小差组”冠军卢彬彬
2025年04月05日 22:30 来源:轮火竞赛 作者:阮世捷
老天爷和我开了个玩笑,决赛前轮内胎漏气,差点儿不能完赛。赛道非常高速,中途发现漏气,当时不确定前轮还是后轮,我倒是希望后轮漏气,这样能像世界冠军阿隆•格文那样,骑着甩开外胎的轮圈冲向终点,最后披荆斩棘赢得冠军。


是的,多年没有参加速降赛了,陌生了许多。回顾2014至2017年,那时速降赛像雨后春笋般涌现,我收获了许多经历和荣誉,但自那以后就把时间投入到工作中去了。这次参加比赛,想看看自己退步了多少,二是希望找回当初的自己,我的梦还在。

现阶段的速降比赛已经非常正规,赛事的服务设施与国外比较接近。我们早期玩车,训练需要推车1小时上山,下山2分钟,一天训练两三趟即耗尽一个车手的体能。现在的线路以公园风格为主,因为商业才能推动速降向前发展,商业公园盈利,玩车的人更多,这个运动才有前途。一个国家只出产精英运动员是不行的,一个运动必须有庞大的群众基础,国家的经济才能受益,这个项目才具备可持续性。我们以前骑车的线路非常狂野,可能比泉林黑线更狂野,有些比赛需要在完全没有手机信号的地方举办,你也可以说那是黑赛。我们那个时期是极具开创精神的时代,当时修建线路组织比赛的全部都是这个运动的狂热爱好者,无论多么艰苦,他们都会去完成自己的目标。早期北京速降联赛、杭州嗨单车、广东境内GDL团队的前身野猫车队,还有深圳的仕缘以及长沙的卡卡,他们在荒山野岭开拓了很多线路,为很多刚刚迈入这个运动的爱好者提供了一手的比赛场景,我很怀念那段时间!

现在国内的正规线路偏向于公园化,线路多数比较流畅。我们早期玩车的的时候,多数线路是在野路的基础稍加改造而成,路线天然且崎岖。在赛事服务上,现在的比赛主要在商业场所内进行,也就是公园里比赛,吃喝拉撒睡都非常方便,只要掏钱购买服务就行。以前多数比赛在荒山,甚至没有地方吃饭,没有手机信号,组织比赛的小伙伴需要睡在帐篷里,肚子都不一定能吃饱那种。现在新一代的赛车手可能无法理解我们那时候的行为,他们可能会觉得是疯子吧!


赛事规范化之后,各种的设定、规定都是非常精准的,例如我因故差点错过排位赛等等,你只能完全按照组委会指定的时间点去训练、比赛。早期的一些比赛车手比较散漫,组织者需要用喇叭喊人、找人。现在时间对不准,直接就会被取消资格。

十年前的速降比赛有什么特点?比如线路特色,以及参与比赛运动员的技术特征!
拿国赛选拔赛来说,现在的赛道比以前具有更多飞包,弯道更多,速度非常高,如今的速降车手腾跃能力更出色了。十年前的比赛线路天然、狂野、较少的腾空、线路参齿不流畅、时速较低。

训练的趟数越多,越有机会站台,在我们那个狂野的年代,这个经验一样有效,只是我们以前需要较多地对付崎岖地形,而现在,孩子们需要应对抬压和弯道以及腾空。线路的风格改变了,运动员需要的技能不一样了。不过,似乎最好的速降赛道是介于野路子和公园风格之间的线路,这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东西。
想适应现代的速降比赛,运动员应当具备多元的山地车技巧,例如能够多种角度腾空、抬压、攻击野路子、过弯、攻击路隙的胆子等等。至于建议的训练设施有泥地竞速场地、pumptrack、土坡场等等,甚至BMX自由式的场地,经过这些多元化的训练,山地车自然就能骑得更稳当,更快,或者形成自己的一些标志性的动作体系,随时能给摄影师凹几个形状。赞助商也会喜欢风格多样的车手,想走上职业化道路的年轻人是逃不掉这些东西的。
有过很多赛事参与的经历,也有过一些针对性的练习,我知道现代比赛需要什么,我相信能适应。
曾经在那些比赛里拿过好名次?份量最重、记忆最深刻的一场?最艰辛的一场?
说到这个,我立马想起2016年紫莲山国际速降赛、恩平亚洲国际速降赛这两场大型赛事。我虽然不是精英组冠军,但是荣获了大陆地区最快车手称号,其实并没有这个奖项,只是恰巧名次在大陆车手当中是最好的而已,那时我们大陆选手与其它地区选手水平差距很大。


记忆最深的是2017年杨梅山庄GDL分站赛,赛道里有很多巨石,本身难度就已经非常大了,没想到决赛前一天还在下暴雨,那真的是难上加难。组委会与运动员在暴雨中讨论是否取消比赛,并最终决定用投掷硬币的方式决定是否继续进行决赛,最后硬币落在了决赛那一面。决赛正常进行!车手们在雨中狂欢尖叫……

“流浪”多年追逐山地车,为荣誉,还是为某些美感、美学或者某些满足?
我想更多的是为了后者吧!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骑车也是。最开心的时光,是在骑行训练结束后的充实感,是收获夕阳无限好的傍晚,是邀约一群好友穿越林道跋山涉水的时候……最不好的时候,是比赛遇到的不公平,以及没有工作收入的时候。

新一代车手生活形态和你们那个时代的爱好者有什么区别?年龄、生活水平、家庭的支持度、为何追逐山地车等等!
这次看到这么多青少年车手,我想很多家庭经济条件都很不错吧,思想观念上也好很多,可以看到很多家长来陪同孩子出来参赛。我们早期比赛的全是成年人,爱玩且顾虑不多的年轻人。现在的比赛主体完全逆转了过来。
我觉得以前和现在本质没太多区别,我倒是希望互联网更加开放些,那么人们可以看到更多的新鲜事物,山地车文化的传播也就更通畅了,骑行的人自然就越多,我们国家的经济也会因此而受惠。
你是职业泵道建造商还是职业车手,还是线路发掘爱好者揉合山地车玩家或者什么都来一点!
我是全职泵道建造商,也承建其他种类的极限运动场地。我暂时没有赞助,不是职业车手,如果时间够用的话,山地车、BMX应该都会来一点吧!
看到你在各地建设了不少泵道、土坡场以及室内自行车馆,代表作有那些?
更早期,你在各种隐秘的地方为当地车友修建速降线路,被林业局发现了?
是的,经历了很多次,最后都被销毁了,如果你花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去做一件你热爱的事,并且是无偿的做,两个星期,一个月两个月…的去做,最后因为一种其它力量要求你停止,甚至还要求你自己摧毁自己的作品,你能体会到有多么的痛苦和绝望…
山地车与生态保护是否存在矛盾?体育与林业部门怎样合作才能让山地车卖得更多、自行车行业发展得更好、社会效益更好、更多家庭愿意花大价钱投入自行车运动?
山地车运动,就是在山里骑行的运动,它是和大自然很融洽的运动,有一条细小路线就能让车轮流动起来,是一项贴近自然又健康的运动。
林业部门应该向户外运动行业提供廉价的体育用地,否则我们国家的户外运动将会远远落后于其它国家。因为户外运动人均占用面积比较大,例如山地车道,起码50米隔1人,泵道则需要10米隔1人,单位面积容纳的爱好者很少。户外运动经营场地里单位面积的效益非常低,这是由于这些运动本身的特点造成的。但是在中国的超大型城市里,这些户外爱好者的数量又非常庞大,那么政府理应按照本地区人口数量与爱好者的的比例配给用地,以支持这些运动的发展,而不是一味地建房子,或者一味地谈保护而不思考如何用闲置的林地换取更高的经济价值。况且山地车运动与生态环境保护没有明显的冲突,清理掉灌木就可以开出小路,在专业修路师的处理之下,水土流失是完全可控的,这些东西都可以做评估和试验的,或者作为课题研究。
林业部门更多的是在守山,山里为何经常看到竖起来的禁止骑山地车以及禁止野营的告示牌,他们并没有与户外运动领域的专业人士或者协会展开真正的联动,我觉得是白白地浪费了国家资源。而且很多山地在盲目建设铺装阶梯,实际上户外爱好者没有人喜欢这种东西,感觉是政府硬塞给他们的。
去年做了一个比较大的修复手术?什么原因,康复情况如何?
噢,那是前年的事了,2023年七月做了一个十字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早在19年,我在碗池练习小轮车,前交叉韧带和后交叉韧带拉伤撕裂,两年后膝关节一直不太稳定,于是就做了这个手术。去年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康复,不停地锻炼,现在感觉恢复的还不错。

速降进奥运会了,我们也不能肯定这个运动会一帆风顺,你觉得这个运动的发展模式怎样才能最优化?
先有运动文化,才有更好的发展模式。政府应该补贴私人的赛事品牌,例如补贴、资助或者奖励GDL等等私营企业创办的赛事品牌,我觉得政府应该资助这些赛事品牌,让他们变强,对经济才有更大的拉动。因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才能让这项运动不停息地运转,也就是可持续化,滚动起来。并且私营的赛事品牌明显更积极,他们在10多年前就已经着手于推动这项运动向前,现在速降加入奥运会才出手,这明显有点儿功利化。只有热爱这项运动的人才能真正起到推动作用,其它人只是工作或者因为利益而插手这项运动。

爱好者想追求这个运动,应该从那里做起?想成为该领域职业运动员,该怎样走这条路,分享一些你的看法吗?
从练习技巧开始,练习BMX是很好的开始,很多骑速降的小朋友还没有骑行基础,这个时候就有点儿危险。如果想成为职业车手,必须在2-3岁开始进行诸多的针对性训练,从自由式、泵道、BMXracing 、土坡开始,甚至还要动用多元化的训练条件,比如越野摩托车高速骑行等等。举个例子,速降世界冠军AG(阿隆•格文)青少年时期其实是一位青少年组的摩托车工厂车队车手。每一个冠军都不简单,他们的背景通常非常复杂,多数人都会自由式,不是BMX背景,就是MX背景。
未来你会投入精神去学习那些新的东西?
学习更多的骑行技巧。

作为山地车商业修路师,你觉得政府出具那些优惠条件,才会吸引更多民间资本投入山地车公园方面的建设!
我想知道,政府真的在乎发展民间体育运动吗?如果是肯定的,那么应该给到优惠的体育场地地租,或者将优惠政策切实地提供给民间专业组织或个人,而不是提供给“二房东”,因为大部分户外运动所需要的经营面积很大,单位面积产出小,按照各地的市场价租赁土地将会亏损得体无完肤。山地自行车场地最好的方式当然是重叠在自然保护区或者生态林地里。多年前曾经看到过体育用地的优惠政策,但实际上却如同虚设。

中国终于出现了官方的联赛,作为资深的爱好者,你觉得那种模式能让我们的人才培养加速?
如果是专业的人在做专业的事,肯定具有一定的加速作用,但是单一的靠某一方面,或者一些组织是不够的。山地车运动需要用地,如果各地都禁止市民进入山林骑山地车,那么这个运动就完蛋了。我觉得林业部门要主动向户外运动爱好者开放林地的使用权,或者出具有用的政策,让一些商业机构可以用比较便宜的地租建设山地车公园。曾经很多市民公园以安全为由清拆爱好修建的跳台和迷你山地车线路或者“野生公园”,令人最心痛的当属平湖生态园,如果处处斩草除根,那么中国的山地车将永远与奥运会冠军无缘。

中国速降与欧洲、北美的距离有多远?与奥运会的距离?与UCI分站赛的距离?
很远很远,这也许涉及环境、文化、政治、甚至意识形态,山地车文化受到一些深层次东西的影响。另外我们的场地赛道建设还处于萌芽状态,要玩到国际水平,需要走很长的路。女子运动员出成绩相比男子会容易一些,竞争相对较小。 北美是山地自由骑的起源地,UCI起源于欧洲,现在能入围UCI速降分站的运动员非常稀少,才几十个。那么中国运动员相对离奥运会近一点,但离UCI非常,非常远。奥运会四年一届,比赛非常稀少,商业意义不大。我认为,中国境内的强大的巡回赛将是未来最有价值的商业项目,但问题,我们政府不愿意支持私营的赛事,不给钱,也不给资源,起码赞助一些比较便利的千米山给他们使用。早几年看到有些所谓自行车小镇的项目策划,但貌似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

谢谢卢彬彬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在下一次比赛里再唠嗑!
关注卢彬彬的微信,想建场的客官也可以望过来!
请勿转载!版权疑问:876048124@qq.co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