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5252.jpg

摄影:Daisy Chen


扩大产能可能会出现,,,,但是会在井喷之后


  台中,台湾。三年前,社交媒体曾充满了各种中国共享单车被遗弃后堆成的五彩缤纷的垃圾山的照片,震惊了全世界。至少有几个小时,网上都是惊讶的emoji。

  在中国的自行车行业,共享单车的崩盘,影响持续了超过一个周期。这甚至可以解释为什么现在想在美国买自行车会变得如此困难——去年,美国88%的自行车从中国进口。

  共享单车的“爆雷”,让工厂对下一波“井喷”充满警惕。

  “那些大型的中国自行车组装厂,堆积了数以百万计的车子(在共享单车退潮之后)。这样的光景,对工厂来说记忆犹新。”Marin Bike的产品总监Aaron Abrams如此说道。Abrams表示,这些往事“肯定”导致了现在工厂不愿意为当前的“牛市”扩大产能。

  不过,有的工厂正在全天候不停运转,以破纪录的速度生产着,并增加产品线。


155I24141-4V4.jpg

摄影:轮火竞赛 阮世捷


  中国的凤凰自行车是被共享单车拖累最深的企业之一,不过他们已经重振旗鼓。据称,凤凰到2022年为止接到的订单十分可观,并在去年收购了两家工厂,以提高出口市场的竞争力。

  除了上面这则好消息,鲜有关于中国自行车制造商新建工厂的报道。似乎大部分厂家都希望从当前需求旺盛的情况获得最大收益。不过他们都不愿意为需求持续增长的可能性赌一把。



门槛高低


  在上周一次面向台湾自行车行业的讲话中,Specialized的Bob Margevicius指出,有些零部件的生产具有很高的门槛,而一些则比较低。


155H363T-9A5.jpg

摄影:轮火竞赛 阮世捷


  生产低门槛产品——比如花鼓、车把——的公司,正在目前这波行情中收益。他们增加轮班、组装线和轻机械,提高产能。


155H3A64-A04.jpg

摄影:轮火竞赛 阮世捷


  整车的话,则是两种产品都用到。按照Margevicius的观点,是那些生产高门槛产品——变速、链条、避震前叉,等等——的企业缺乏信心。

  “零部件厂商并没有任何放松的迹象,大部分还不愿意扩大生产。”他在会议上这样说。


155H3A43-1F7.jpg

摄影:轮火竞赛 阮世捷


  Shimano和SRAM都没有接受采访。两家企业都是同时具备高低门槛产品的代表。

  近期,我们采访了二十多家美国和台湾的自行车企业,发现没有人确定有哪家亚洲工厂将扩大产能。有人表示听说过部分不确定的说法。

  另一边,资金却大量涌入非制造类企业,像Zwift、Canyon、Rad Power等等。

  例外?室内自行车品牌Peloton正向台湾的工厂投入几百万美元的资金。Peloton还计划在美国开设工厂。




顺流而上

  除了对前景的不确定,以及工厂长年未能与互联网建立联系,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导致目前这种对扩大产能缺乏兴趣的现象。

  在这一轮因疫情而起的自行车热潮之前,业界讨论得最多的话题,就是中美、中欧贸易战。那时候经常讨论要建立更有弹性的供应链,要增加货源的稳定性。

  多年来,不少美国品牌都转向了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以此逃避对中国产品征收的关税,以及台湾高企的人力成本。

  连总部在台湾和中国大陆的公司,都在考虑把生产转移到其他地区。举个例子,台湾的Giant就在去年到匈牙利开设工厂,供应欧洲市场。

  不过这些转移生产线的计划,在去年都暂停了,因为工厂忙于应付当前旺盛的市场需求。还有,在疫情期间开新工厂可不是一件小事情。

  Velo是台湾最大的坐垫制造商,在中国有工厂。Velo的Ann Chen告诉我们,他们在越南新建了一家工厂,本来去年七月就可以开启了。

  “所有的硬件(厂房和机械)已经就位,随时可以进入测试和运作。”Chen在邮件中说道。但是她接着表示,因为COVID-19的限制,Velo的工程师无法进入越南,因此工厂处于闲置状态。

  来自中国的Shanghai General Sports,是美国Kent International的小投资人之一。疫情之前,他们准备在柬埔寨建厂。他们放弃了原来的计划,却在马来西亚开始建厂。

  在整个行业寄望未来的生产离开中国和台湾的大背景下,很难看到有人会在这些地方投资扩大生产,哪怕品牌和零售商们迫切希望看到有货物。

  Margevicius以不太乐观的语气,结束他的讲话。“你们不是食客,就是食物。”他这样对台湾的自行车业界说道。“如果你是食物,那么一定会有其他企业、其他国家把你吃掉。”


155H363Q-3312.jpg

摄影:轮火竞赛 阮世捷



走进美利坚

  想要增加供给弹性,降低运费和关税,避免其他问题,国内生产永远都是一个好的方案。

  高端自行车方面,Allied、Guerrilla Gravity、Moots等小型品牌都选择在美国成产车架,而Yeti、Pivot、Santa Cruz等厂家则是在外国生产、在美国组装。位于蒙特利尔的Argon 18,正在逐渐将组装业务撤离亚洲。

  中端方面,Detroit Bikes将车架生产和整车组装都放在汽车城底特律,并在近来为Dick’s Sporting Goods、Schwinn和New Belgium Brewery等品牌完成了一些项目。Kent International旗下品牌Univega也将部分组装业务放在美国。

  大众市场方面,Kent位于南卡罗莱纳州的工厂负责喷涂、编轮、组装等流程。车架和零部件大部分来自中国。

  目前,大部分美国本土品牌,和在亚洲组装的品牌一样,面临零部件的短缺。选择在国内组装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但不包括这个。


翻译:轮火竞赛,请勿转载!版权疑问:876048124@qq.com